贩组词组和拼音 贩组词组什么词( 三 )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 。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 。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 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


课后习题答案: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 。 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


2、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例: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 。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


3、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 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 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