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见的“血见愁”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二 )


1、水苏 。水苏与山藿香一样 ,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 , 根茎的节上有须根 , 茎不分枝 , 具四菱形 , 叶子长圆宽披针形 。
2、小花耧斗菜 。此植物为毛茛科耧斗菜属 , 全草带根为一种草药 。3、红丝线 。红丝线为茄科的亚灌木或灌木植物 , 在《植物名图实考》中又叫血见愁 。该植株与龙葵、辣椒长得像 , 浆果更是与红果龙葵的浆果长得像 , 皆为红色 , 而浆果里面的种子也与龙葵、辣椒、番茄的像 , 这应该也是它们在植物分类上能分得很近的一个依据 。
4、杂配藜 。杂配藜为藜科藜属植物 , 叶子边缘有裂片状锯齿 。在植物分类学上与灰灰菜(红盐菜、灰菜)分在同一类中 , 因此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
注意 , 由于相关植物图片不好寻找 , 故本文配图不准确 。
其实在农村名叫“血见愁”的植物有多种 , 并且都有药用功效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地锦草 , 其别名就称为“血见愁” , 断血流的地方别名也称为“血见愁” 。兑之 , 在中药材别名中 , 别名叫“血见愁”的中药有很多种 。那么 , 有没有那种中药材正名称为“血见愁”的呢?现就介绍一下 , 中药正名为“血见愁”的植物 , 来看看真正的“血见愁”到底是什么植物 。
(血见愁)
可以这样说 , 在农村最常见 , 各个地区都习惯称之为“血见愁”的植物 , 就是地锦草 。但“血见愁”只是地锦草的别名 , 而非正名 , 因此 , 谈不上是真正的“血见愁” 。真正名叫的“血见愁”的植物 , 有药用作用 , 被中药大辞典收录的 , 是藜科植物大叶藜 。
(血见愁 , 别名八角藜)
大叶藜的中药正名称为血见愁 , 别名又称为八角灰菜 , 杂配藜 ,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 高约80一100厘米 , 茎直立 , 具五条锐棱 , 叶互生 , 叶片较大 , 八角形 。在每年的6一8月份 , 采割地上部分晒干供药用 , 具有止血活血的药用作用 。此植物 , 主分布于北方 , 如东北 , 河南 , 河北 , 山东 , 甘肃等北方等省份 , 而南方省份则无野生分布 。
(地锦草 , 别名血见愁)
兑之 , 名叫“血见愁”并具有药用功效的植物有多种 , 而各地民间都习惯称为“血见愁”的植物 , 应是地锦草 。但中药正名称为的血见愁 , 那就是大叶藜了 。另外 , 唇形科植物山霍香也称为血见愁 , 但与地锦草一样 , 均非真正的“血见愁” 。
以上回答 , 如有不足 , 望评论补充 。
谢谢阅读!
毛茛科 , 别名:血见愁、猫爪花;多年生草本植物 , 原产与欧洲和北美 。耧斗菜性强健 , 耐寒、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壤 。要求较高的空气温度 , 夏季应在半阴条件下养护 。
农村常见的“血见愁”是什么植物?血见愁中文名是山藿香 , 山藿香出自《中药大辞典》 , 是唇形科香科科属植物 。多年生草本 , 匍匐茎 。高30——70厘米 。国内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 。生长在海拔120——1530米的山林湿润处 。
地方不同叫法也不同 , 血见愁还叫山藿香、肺形草、皱面草、方枝苦草、方骨苦草、野薄荷、假紫苏、野苏麻、蛇药、水苏麻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