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人世间》原著的人,如何看待电视剧《人世间》的剧情改编?( 三 )


这部小说,也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集中体现 。
从知青变成作家,梁晓声写了四十多年 。他认为人类文化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其实是人道主义,它的核心就是爱和善 。
而他对自己写作的要求是,要展现一种从“人马”变成“人”的过程 。
梁晓声在中学时看过罗丹的一幅《人马》雕塑图片,至今记忆深刻 。雕塑的上半身是人的躯体,它向上痛苦地扭动着,想要从马腹中挣脱出来 。“它体现的是进化”,他说,“在文化的催化下,你会看到地球上一批批的人都试图从人马中挣脱出来,有人挣脱落地了,那是大写的人,可敬的人,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 。”但也有很多人仍像人马一样活着,自恃着,偶尔泄露狰容,令人诧异;另一些人的挣扎半途而废,但是在灾难来临时又开始争斗起来 。
把历史撑开了看,大家以前都是人马,写从人马变为人的努力过程,更符合梁晓声对“生命进化”的理解 。
“这是我的菜!”
从市场层面看,《人世间》这类横跨特殊时期的现实题材,属于难啃的“大部头”和硬骨头 。
大约三年多前,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腾讯影业CEO程武第一次读原著的时候,他就被这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深深打动,并坚定地对团队说:“这个选题一定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 。”
而彼时的李路拍完《人民的名义》之后,很难有作品触动他内心 。继反贪、扫黑、谍战三大主题后,李路一直想拍一部工人阶层视角的作品 。其实早在同一时期,他就曾以个人名义购买过一本关于工人阶级、关于国企工厂改革的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找了一圈编剧没有人敢写”,“到期了,作家也义无反顾把版权收了回去 。”他始终认为,工人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后,中国虽然逐渐转变为以商业和经济作为社会的主体,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忘记工人阶层 。所以,当《人世间》摆在李路面前时,他在小说里读出了理想主义的味道,“这是我的菜 。”
两方一拍即合 。2018年11月,腾讯影业拿到了《人世间》长达8年的电影电视剧影视改编版权 。
全部平民化,不造神
达成合作后,作家出身,有着近30年编剧经验的王海鸰,应李路之邀担任该剧的编剧 。
做剧本时火花四射,摩擦也在所难免 。梁晓声向来对影视化过程中的情节取舍看得很淡 。后来,梁晓声索性拿起铅笔,主动写了一封5页纸的授权书,表示只要李路遵循一个共同准则:专业,纯粹,那怎么改都行 。
原著的厚度稳固了创作团队的信心 。以原著小说做蓝本,《人世间》从人物塑造到台词结构,注定不是急功近利喊口号式的,而是根植在每一个文字和章节里,言之有物,非常扎实 。
时间跨度50年的群戏剧本极难把控,人物的筛选、走向、比例,年代的比例、截止日期,人物的性格、命运……每一项都必须认真斟酌 。在李路看来,现实题材是画人,画人很难,因为《人世间》里所有的人物,都很容易在自己家找到原形 。
剧中有上百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其扮演者也都是经验丰富的演员 。李路偏爱有纵深的群戏,他相信,《人世间》的集数虽长,但一定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心,让观众看到最后 。
在时间跨度上,《人世间》没有采用编年史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一种跨越式的、闲庭信步式的手法,展现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大事件;在人物塑造上,全部平民化,不造神,而是刻画命运 。
采访人员抵达长春片场当日,适逢《人世间》开机第102天 。从现场监视器及初剪后的部分片段中,不难看出整部作品温暖沉稳的基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