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呢?( 二 )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必须学会宽容,要允许价值的多元 。如今每年中元节,北京许多路口都会有人烧纸,追念先人,这说明传统可能会被淡化,但绝不会消亡,但从具体行为上来说,这既不安全也不卫生,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对人们这种心理需求予以正确引导呢?比如组织一些公祭,或集体放河灯等 。
对于中元节传统,我们不能一面无视它的存在,一面又以各种理由来屏蔽它,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
翟鸿起:曾经盛行,现在不宜提倡
中元节在老北京确实比较盛行,但我认为现在不宜提倡,毕竟它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迷信等 。此外,在过去也不是人人都都过中元节,至少没端午节热闹 。
如今我们恢复了很多传统节日,但舛误颇多,因为我们文化存在一个断层,人们对于历史并不真的了解,想当然、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 。
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就完全不靠谱 。此外清明节也不对,过去清明这天没人扫墓,而是在城里举办大型法事,扫墓是在清明前后10天进行 。在南方,如今祭奠先人的风气日渐热烈,这不单是文化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这类活动中,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多也更虔诚 。这是不是迷信呢?我看不能绝对化 。
如今很多想法大家可以说、可以探讨,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逐步学会了尊重,但具体到中元节,我认为暂时还不宜提倡 。

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封建迷信呢?

文章插图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一个完美的巧合,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碰撞而逐渐流传至今的 。应该算是一种风俗的传承,而不是封建迷信 。
《易经》中便将七做为一个变化的数字,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的说法,即七天一往复的意思,这与如今的一周七天也是相吻合的 。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谓的“七上八下”,在中国古代,七也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人之七情、色彩亦分七色、间乐也为七音、连诗歌都有七律,人的身体更是有七窍等等 。
而七月更是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吉祥月,在七月半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祭拜祖先和祈祷农事的大丰收 。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对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后来又形成了将时令佳品一起祭拜的习惯,既有让祖先品尝之意,更有祝愿大丰收的美好愿景 。
中元节来自于道教的说法,道教中将一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称为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中元则是地官赦罪日,下元则为水官解厄日 。相传阎王节每年的七月会给去世的祖先“放假”,所以每年的中元这一天,人们会形成了去坟上祭奠祖先的习俗 。地方官府也会组织祭奠那些阵亡的军士 。
久而久之,民间对中元节也有了鬼节、祭祖节的称呼 。

七月十五日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来自于梵文的翻译,“孟兰盆”即是倒悬着的盛供品的器皿 。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得到了六种智慧后,就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他的眼中,看到已经逝去的母亲正饱受饿鬼侵扰之苦,已经瘦成皮包骨,目犍连非常伤心,就盛饭想给母亲吃,可是母亲还未吃到,饭就已经化为灰烬了 。
目犍连非常难过,就去求佛祖解救,佛祖对他说:“你母亲的罪孽之深已经非你一人之力可以解救的了,须在七月十五日合众僧之力、供盛大的盂兰盆,以感神道之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
目犍连依照佛祖所说,果然解救了他的母亲 。
自此,便有了盂兰盆节 。之后便形成了备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以供养众僧,求在生之父母添福添寿或逝去之父母脱离苦海的盂兰盆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