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山的诗句有哪些( 二 )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 。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
4、《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辛弃疾 〔宋代〕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战略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 。这首词是词人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
很多词人登临高耸的山亭,其词多写山峰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 。然而辛弃疾却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 。词的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 。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 。历史无情,这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 。词人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 。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 。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
5、《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清代〕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
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正是登山游览的极好时刻 。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江城北,登上北固山头,坐下来,要好好欣赏一番这江畔山城的壮丽景色 。
山城全貌历历可见 。四面高山环绕,孤城坐落其中,简直就像陷在瓮底一样 。人们把镇江称作“铁瓮”,真是名不虚传 。最壮观的还是北面的大江 。万里长江千回百转奔向东方,到这里已临近漫漫征途的尽头,马上要做最后冲刺了 。看吧,汹涌澎湃的江水,卷起滔滔大波,掠过山脚,直向大海而去 。诗人注视着,凝望着,无意中一抬头,啊,头上青天正向着夕阳,向着西方飞动呢!
6、《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王国维 〔近现代〕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 。金焦在眼苦难攀 。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 。人天相对作愁颜 。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春,王国维追随罗振玉入北京 。当时王国维由苏州取道镇江、扬州,经运河北上 。一路上所见的无非是猛雨湿云,暮鸦汀雁,这些触发了王国维的愁绪,写下该词 。
前三句接连写出了四个地名,而且都是旅游胜地,初看给人一种游玩山水的感觉,细看却并非如此 。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却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这是一层遗憾 。其次,纵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这又是一种遗憾 。而离开镇江的时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却无缘享受登山之乐,这是第三层遗憾 。这三句,完全是叙事的“赋”笔却又非单纯叙事 。
紧接着写是在船中所闻所见 。这两句看似单纯写景,其实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因为雁与鸦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着它们遭受大自然风雨的打击 。就使作者联想到人在谋生的奔波劳苦所受的打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