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古诗的意思( 二 )


这里说的是,先天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裁决权 。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太上皇李旦登上安福门观灯,让宫中的人出来跳连袖踏歌舞,任凭百官观看,一整夜才散去 。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注云: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 。还有学者进一步解释,踏歌时,几个人手拉着手,脚踏节拍而唱 。
既然踏歌是几个人手拉手、两脚踏地以为节拍而歌唱,那“闻郎江上唱歌声”就不能作“闻郎江上踏歌声” 。一则,这唱歌的“郎”只是一个人,无法“几个人手拉手”;二则,这唱歌的“郎”是在“江上”,无法“踏地而歌” 。
李白《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汪伦带领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为李白送行 。一群村人,自然可以“几个人手拉手”;在“岸上”,自然可以“踏地而歌” 。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诗,往往是习焉弗察,背诵错了也感觉不出来;因为记得很熟,所以在写作引用时就直接默写出来,又一般懒于访书,就造成了引文的错误 。
“无晴”与“有情”
【竹枝词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古诗的意思】对于这首假象尽意、以象达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古人主要欣赏其“晴”与“情”的双关之妙 。
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点评: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 。清代王士祯在《唐贤小三昧集》中评说: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
今人的鉴赏也不少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
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表达出来——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 。这个人啊,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
通过几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少女的迷惘,少女的眷恋,少女的忐忑不安,少女的希望和等待,都一一刻画出来了 。
其实,类似鉴赏讲解都是就象解象、以象为意,既没有体现“诗言志”的本质特征,也没有读懂诗的意象,去诗之本旨远矣!
乾隆皇帝敕编过一部《唐宋诗醇》,其中宋诗只选了苏轼、陆游两家,可见二人水平之高 。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两句是说,所写的诗如果一定是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没有象外之意,那你一定不是个懂诗的人 。
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
子遹是陆游的儿子 。在此诗中,陆游告诫儿子:如果真要学习写诗,那很大一部分功夫要用在诗的字面意思之外 。讲得更通俗一些:诗的意象如同谜语的谜面和谜底,猜谜就是要揭示谜面背后的谜底,赏诗必须赏出诗的象外之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