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致敬 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 二 )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
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 。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
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隆平
故里乡亲自发冒雨
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一路车队从医院缓缓驶出 。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出来后,大批群众自发来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送别袁隆平,送行队伍蔓延数公里 。
长沙下着小雨,无数的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 。运送袁隆平遗体的车队自湘雅医院出发前往殡仪馆,沿途数百市民在马路两边站成人墙,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灵车离开 。灵车经过之处,所有车辆鸣笛送别 。
5月22日,江西九江 。下午2时许,许多群众自发来到德安县袁家山,袁隆平院士故里,缅怀袁隆平院士 。在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展示着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简介及生活区等 。天空下起蒙蒙细雨,人们撑伞前来,表达对袁老的尊敬和爱戴 。
钟南山悼念袁隆平
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送上简洁而深情的缅怀之辞:
袁隆平病危之际
还关心稻子长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 。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采访人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