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古诗赏析和解释 杜甫的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 二 )


【评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 。是年正月,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漂泊荆湘,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 。诗人登上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首联上下两句紧相蝉联,表明了时间、行动和地点 。因为“昔”日有所“闻”,所以“今”日才登“上”,从时间上、行动上看,前后有着紧密的承接关系 。又由“洞庭水”引出“岳阳楼”来 。“楼”在“水”边,只有登“楼”,才能观“水”,两者不可分割 。这两句表明,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 。另外,第二句又是点题之笔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的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昔日的传闻果然是真实的,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啊!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 。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 。这是全篇仅有的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 。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又从如诗如画般的潋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 。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 。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 。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转为明诉悲苦了 。诗句中“无一字”和“有孤舟”的出奇制胜作用不仅表现在工整的对仗上,还体现出极为传神的作用 。
如果说前两句是洞庭湖实景的描写,那么,这两句便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上下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 。这里绘景到抒情的衔接转化,极其自然、和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指战事 。“关山北”,指祖国北方 。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 。“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仍不安宁 。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这就是指这件大事 。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 。作品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最后的结句,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 。因而,伟大诗人的形象自然突出了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得到了有力深化 。另外,在结构方面,“凭轩”一词又紧扣前面的“今上岳阳楼”,使作品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