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所拥有的核武器大部分都是原子弹,为何不选择氢弹了呢?( 三 )


炸药透镜原子弹
然后就是第二代核武器,这一代核武器由于采用了部分的聚变原理突破之前裂变技术的固有现在,所以核弹的威力成指数提升 。其中的代表就是苏联的“大伊万”和美国的MK28,两款核弹的爆炸当量分别达到了5000万吨和2500万吨,而第一代核武器最大当量也不过“常春藤之王”的50万吨 。这些武器虽然叫“氢弹”但实际上其提供爆炸能量最多的并不是聚变,而依旧是裂变 。学过初中物理的同学都知道,裂变的链式反应是通过之前原子核裂开释放出的中子击碎下一个原子核来实现的,而一个原子核被击碎之后又会释放两个号新的中子去击碎另外两个原子核,以此列推直到最后所有的核材料的原子核都被中子击碎这就是链式反应 。但现实中显然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因为原子核破碎的同时除了释放中子之外还释放能量,而无论何时之前被击碎的原子核释放出来的中子显然无法击碎剩下的所有原子核,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有很多核装药里的原子核还没等到击碎自己的中子产生出来就被先前先前反应的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给炸飞了,从而无法继续进行链式反应 。这就意味着第一代核武器(也就是俗话说的原子弹)的爆炸当量是用极限的,在超过这个极限之后你即使装入再多的核燃料,那多余的核装药也只能被炸飞而无法参与链式反应 。

世界各国所拥有的核武器大部分都是原子弹,为何不选择氢弹了呢?

文章插图
链式反应示意图
但这一切在和聚变技术产生之后出现了转机,因为在原子聚变的时候也会释放出一个高能中子,而只要温度压强达标所有的原子核都能在一瞬间发生聚变没有链式反应的那个过程,也就意味着不会有核装药被炸飞的问题 。如果采用这个技术制造核弹那核弹的威力将可以被无限扩大 。最初的氢弹是一种叫做两相弹的东西,即一相是处于内部的原子弹,通过爆炸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从而激发外部包裹的聚变材料发生聚变引发更大的爆炸 。但生产氘和氚的成本太高,所以即使理论上两相弹的威力没有上限但人们依旧没有财力支持这些核弹做的更大 。这时就又有人动起了脑筋,既然聚变也能产生大量的中子,那我们为何不在两相弹的外面再包裹一层裂变材料,让聚变产生的中子直接轰击外面的材料,这样不就可以避免链式反应中子不足导致核材料被直接炸飞的局面了吗 。而这种理论制造出来的就是三相弹了,之前提到的“大伊万”“MK28”都属于这种三相单,在这种核弹之中聚变过程其实只起到了一个提供中子的作用,其爆炸威力占总体威力并不大,主要威力还是由最外面的那层裂变材料提供 。所以这种武器虽然叫“氢弹”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威力可以无限扩大的原子弹 。
世界各国所拥有的核武器大部分都是原子弹,为何不选择氢弹了呢?

文章插图
硕大无比的“大伊万”
然后我们再来说现代的核武器,五大常任理事国手中的核武器基本上都是这种被称为第三代核武器的东西,中美俄三国还有数量不明的第4代核武器,除五常之外其余有核国家主要都是第一代核武器,曹县可能有第二代核武器 。和之前的核武器不同,这种核武器的体积和重量都被极大的缩小,比如中美俄三国现役的核弹头重量都在几十到两百公斤左右,对比于之前动轨数吨的大家伙来说,这些MINi的核弹头完全可以说是小不点了 。虽然这些核弹头体积重量都很小,但威力可一点都没被缩减 。一个几十公斤的战术核弹就能提供广岛原子弹的毁伤能力,而一枚重大200KG的“大型”核弹头的爆炸威力更是达到了50万吨以上,中国有少数重量约500KG的单弹头则能达到300万吨的爆炸当量(这可能就是某些人传言的“氢弹”吧) 。当然由于这些现役核弹头的技术都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所以这些小不点是怎么做到这么大威力的,知道的人不能说,不知道的人就更不能瞎说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核弹的技术决对不是什么单纯的“原子弹”或者“氢弹”,应该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技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