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古诗全文意思解释 孟浩然春晓赏析( 二 )


以这样的形式走入仕途,孟浩然犹然不能完全适应,通过诗歌这一媒介,他不止一次,表达出自己的苦闷:
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 。
岁暮登城望,偏令乡思悬 。
于是乎,任性的孟浩然,再次选择回襄阳静养,他奋斗一生,终究还是回到原点,其心境可想而知 。
另外,晚年的孟浩然,罹患疽病于背,他常常辗转反侧,很难睡个囫囵觉 。
3
《春晓》之诗,或是作于漫游吴越之时,或是作于隐居鹿门之山 。有几点是确然无疑的:其一,孟浩然并未取得俗世的成功;其二,孟浩然作此诗时,心情并不十分好 。
既然,这首诗歌因一场睡梦而作,我们不妨从睡觉开始说起 。
于古代的官员而言,睡眠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
譬如,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还是个闲散潇洒的隐士,他曾经信口吟诗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
草堂春梦迟,窗外日迟迟 。
作为对比,他在《出师表》中,则如此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睡眠时间上的差距,直观地体现出某个人的忙与闲,再次暗示出,他和权力之间的距离 。
苏东坡曾作《纵笔》一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
作此诗时,苏轼被贬惠州,即今天的广东惠阳 。惠阳在今天当然是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北宋之时,几乎就是蛮夷之地 。
苏轼当然也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把你搁置到最边远的位置,远离权力中心,纵有天大的抱负,你也无从施展,这种感觉就是鞭长莫及 。
既然无事可做,那就睡觉吧 。在《纵笔》诗中,苏轼睡得很美,连道人都不忍打搅,但他真就睡得美滋滋么,满头萧索的白发,斜倚藤床的病容,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
同理,孟浩然睡得能有多香?
孟浩然的《春晓》之诗,比之于苏轼,更加清新含蓄,虽然含蓄,在第三句诗中,他其实也言明了,自己的睡眠质量,其实远没有世人所认为的那么好 。
试问,如果他真就睡得很香甜,如何能听到昨夜的风雨交加之声?
孟浩然其实是羞耻的,他不想当一个隐士,不想没钟点地尽情酣睡 。但现实则是,他不得不做一个隐士 。
据说,孟浩然是孟子第三十三代孙,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的传统,讲究以入仕为荣,闲散为耻辱 。
在《论语》中,记录下一段对话,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的批评,不可谓不严厉,他甚至要作出,以后再也不管宰予的决定 。
可想而知,若然地下有灵,孟子对自己的三十三代孙,会是怎样一副态度 。
往好处说,恨铁不成钢;往坏处想,失望透顶、心如死灰 。
4
诗歌从来都是隐喻的艺术,《文心雕龙》解释隐语曰:“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巧辩如簧,从而隐藏真意;巧妙打比方,用以暗指某件事 。
纵观《春晓》之诗,其中不乏“遁辞”与“谲譬” 。
如前文所言,“眠”是第一处隐语,诗人睡得并不香甜,反而很是苦闷,昨夜雨疏风骤,让他愈加烦躁,第二天清醒时,竟然天已破晓 。
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是鸟鸣之声,是某种外在的力量 。纵观孟浩然一生,张九龄提拔过他;以伯乐之名著称的韩超宗,亦然引荐过他 。“鸟”似乎暗指他在官场的朋友 。
处处惊鸟之声,的确唤醒了孟浩然,他最终却只留下“花落知多少”的感叹 。
孟浩然似乎格外爱花,他的那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花”总是最华丽的点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