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领先世界多少年?( 三 )


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 。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 。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
总之,在经过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两个发展高峰以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 。明朝造船业的伟大成就,久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只是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现代机动轮船出现以后,我国在造船业上享有的长久优势,才逐渐失去 。
首先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达,领先世界大概一两百年左右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的航船还远远小于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马船” 。
然而,在西班牙,葡萄牙相继开辟欧洲大航海时代以为,欧洲造船以及航海技术飞速发展,开辟了新大陆,把全球贸易连接在了一起,进而为工业革命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石 。这时“片板不得下海”的中国封建王朝已经在航海技术,特别是对海洋的探索意识上大大落后于欧洲,令人唏嘘 。
中国造船技术虽说源远流长,但基本局限于内河船只 。海船到了明代得到较大发展,但仍属于载货帆船,且以木质为主 。到了近代,西方国家崛起,中国就一下子落后了 。当然,根源在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即前现代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内向的,以农耕为主,固守于大陆 。资本主义越是站稳脚跟,中国就越没可能在造船技术上超越西方,只会越来越落后 。
中国造船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至于赶到世界先进行列,那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
回看历史,中国的造船业只有到了近代才开始落后于世界,在古代,中国造船工业始终是领先于世界的 。且不说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战舰群,就是隋炀帝时期,在大运河上徜徉的“大龙舟”,上下已经达到四层,共有一百六十个房间 。这样庞大的船只,即使放到现在,有些国家也未必能够制造出来 。
根据浙江余姚的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已经不少于七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造船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当时,越国的水军都设有专门的造船厂——船宫 。汉代,由国家设置的大型造船工厂可以造出各类战船、官船和海船 。
唐朝时,在沿海一代造船业发展迅速 。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 。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
中国船舶自古以来种类繁多 。最简单的有独木舟、舢板,复杂的有沙船、福船、广船 。
五桅沙船
沙船又叫“方艄”,船的形状方头方尾,甲板宽阔,船体深而且小,干舷低,尾部出艄 。它吃水浅,弥补了方头与水面的阻力大的缺点,另外,因为其船体粗大,可以设置更多桅杆,更多风帆,逆水行舟时也能航行 。船舱采用水密隔舱,抗沉性能好 。很多货船、海船和军舰都用这种船型 。沙船在殷商时代就有雏形出现,后经过后世不断改进,到了宋朝时,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制作工艺已经定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