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二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振振博士认为,诗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真善美” 。最高标准必须是“王道”,没有人反对,或没有人敢反对 。老诗人高平先生在谈到他诗歌追求的目标时总结一句话:内容上弘扬人性,艺术上追求美 。一话道破真谛,无论你如何玩语言,玩意境,玩技巧,玩通感,真善美一定是诗歌的主旨导向 。他尖锐地指出,这些年来,许多诗人太过矫情、浮躁、轻薄;掩饰自己的思想,虚构自己的感情 。“失真”是社会的癌症,无疑也是诗坛塌陷的主要原因 。
成为诗人某种意义是痛苦的,大诗人徐志摩也说过,“诗,不仅是一种分娩,它并且往往是难产 。”创作完作品后,会得到一种精神的释放,有没有过痛快淋漓之感?我们读陆游的《钗头凤》,为什么总是被感动得热泪纵横?这就是真情的力量 。
诗该怎么写?诗人鲁克提出,就用最朴素的语言,书写你最真实的疼痛或感动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是疼痛,是感动,但更是——“真实”——“真实”二字,是一切情感产生并可信、可感的前提 。诗贵情真,没有任何一位读者会跟一个真诚书写、书写真情的诗人过不去,换句话说:人人渴望真情,没有人会在“真情”面前过于挑剔 。屠岸老先生也说:“我总觉得,小说可以虚构,诗——抒情诗,不能虚构,一旦虚构,便丧失了真诚性 。而真,是诗的灵魂 。”
坚信诗歌源自于真诚的内心,源自于真实的情感和生存体验;没有真诚这个基础,就如一座好塔没有打好地基一样;外表再华丽壮观,也很难真正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引发读者的共鸣 。我们常常从并非职业的诗人的写作里,看到活生生的生活,比如一些知名的打工诗人,他们的文字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起码还有气血,还有真实的烟火,如果不算特别好的诗,至少还是真诗,有真诗的模样,所以我们更愿意读他们的文字,更能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厚爱 。
高平老先生说,佛家说:人人心中有佛 。是的,因为人有人性,人性是善,善就是佛 。我说:人人心中有诗 。因为人有感情,也喜欢感情交流,就必然喜欢具有真诚感、浓烈感、形象感、意境感、音乐感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 。善和诗在心中汇合,会使灵魂升华,生活美好 。
其实,“向善”是诗歌文本的重要元素,何为善,就是这种诗有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心灵 。很多不懂诗的读者误以为诗是风花雪月的产物,其实真正的诗歌是一部心灵史,要从小我的矿藏去挖掘出来,建立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 。一个诗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得看他站立的艺术立场和拥有的情感姿态,这个立场和情感就是由小爱到大爱 。叶嘉莹先生在提到好诗时,强调要表达感动,是诗歌孕育的开始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其实,感动的原始动机依然是内心的爱 。
诗歌呈现的形式,闻一多《诗的格律》一文提到了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从字面上很好理解,音乐美就是指诗歌音律板眼,用句流畅;绘画美就是指诗歌用词丰彩,修辞精细;建筑美就是指诗歌结构完备,排列整齐 。
尽管当前现代新诗散文化很严重,已基本摆脱了这种“形式”之美,但是,绘画感的语言之美、音乐感的节奏之美,依然值得推崇 。因此,当代新诗之美,往往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
语言的艺术,还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之美 。无论是中华诗词还是现代新诗,一直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认为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通过形象思维后,使“意”与“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尽意莫若象”,说的就是这个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