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 。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
一 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 。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 。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 。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 。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 。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二 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
- 杨万里的绝句诗句 杨万里最有名的诗及赏析
-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翻译赏析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翻译
- 赏析苏轼的西江月咏梅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
- 虽有嘉肴原文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 岳飞小重山原文译文 小重山岳飞古诗翻译赏析
- 苦笋陆游赏析翻译 苦笋陆游原文及翻译
- 长安晚秋赵嘏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赵嘏赏析
-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解释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意思
- 蓟中作高适赏析 蓟中作高适翻译
- 太常引辛弃疾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辛弃疾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