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岁的吴昕伟在上海一家动漫公司从事创作工作 , 他跟同事沟通时常常以“大壮”“小美”指代尚未定名的男女角色 , 这源自B站上许多影视解说UP主 , 为解说方便给主角一律命名为“大壮”“小美” 。“说话带‘梗’是我们的表达方式 , 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吴昕伟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快速定位一个人的身份、爱好:“比如你是网络综艺爱好者、脱口秀爱好者或者二次元 , 都有自己圈层才能懂的‘梗’ , 但不少‘梗’中包含的趣味经解释后又是大众可以理解的 , 才会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文化 。”

文章插图
“梗”是脱口秀的幽默来源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也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 , 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甚至可以说 , 语言即行为 , 语言即社会生活本身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艾尤就曾分析过网络梗背后的文化 , 她认为人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的姿态自嘲解压 , 创造了很多网络梗 , 不少进入流行语之列 , 人们在网络话语中拓展了自我表达的方式 。“但需要警惕的是 , 个人话语是否又在网络用语的集体狂欢中迷失了方向 。”
“梗”应有底线
网络带“梗”的表达 , 会干扰语言文字吗?在许多年轻人看来 , 答案是否定的 。
“很多‘梗’就是在网络上表达的 , 在现实中没有人会这么说话 。”吴昕伟坦言 , 离开了互联网和表演舞台 , 这些网络“梗”在现实中使用其实非常尴尬:比如“谐音梗”听上去很像说不好普通话;口语表达时“撕伞”这样的说法短时间内无法让人理解 , “哪怕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在网上打‘YYDS’(永远的神) , 但现实中说起来都烫嘴 。”
《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认可将“yyds”选入流行语榜单 , 但也认为“网络流行语”往往有着特定的语域 , 即在网络上使用极为频繁 , 但在日常口语中可能很少说 , 甚至基本不说 。
吕越也认为“梗”在现实写作中很难成为表达的主流 , “比如我们鼓励孩子写作文加入一些成语 , 但一般不会让他们用歇后语 , 因为显得冗长而刻意 , 更不要说网络梗了 。”她也不担心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语言文字:“我们小时候在QQ空间用的火星文 , 现在谁还会用?流行虽然热门 , 但都是短暂的 。”
不过 , 也有人认为造“梗”应有底线 。例如“伞兵”一词的拼音字母缩写与一些粗口相同 , 竟意外成了谩骂攻击的“谐音梗” 。对此许多人都表示玩梗、造梗不能为所欲为 。吕越坦言 , 听到有人这样说时会直接批评:“这样的底线不能突破 。”
此外 , 一些原本不友好的词语虽然被用作“梗”赋予了新的意思 , 但在一些人看来仍然不应该使用 。例如有博主在影视解说时使用“妖艳贱货”指代剧中的女性反派角色 , 部分消解了原本的侮辱性 , 但在一些人看来仍然不该被使用:“即使通过网络梗消解了原本的性质 , 但这些词语本身还是具有侮辱性 , 不应该被用来指代任何人 。”
- dnf1000个小晶块 dnf金色晶体
- 儿童饮食安全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 王者荣耀瑶这个英雄怎么样 王者荣耀新英雄西施怎么玩
- 家里大米老生虫?原来是忽略了“这个细节”,看完分享给身边人
- 网店大师这个软件是真的吗 网店大师软件怎么样
- 婉婷这个名字怎么样?
- 历史上有没有张宗棠这个人?
- 娃刚上幼儿园,这个教师节要送礼吗?
-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评曾轶可”这个事件?
- 如何用一首诗词来形容这个冬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