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布朗族饮食文化( 二 )


东汉《桐君录》中:“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 煮盐人但资此饮 。”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 。在《封氏闻见记》中:“开元太山有僧大兴禅教,人人煮茶驱睡,致使人人相仿效,逐成风俗 。”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 , 宋王安石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
根据找到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 ,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人们普遍认同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欧洲,可笑的英国人说饮茶的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 而是印度,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 。
但是有人指出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栽种的,而且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在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怎么这么巧,侵略东南亚的英国人一来就有野生茶树了 。而且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 , 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 , 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 。
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 。根据可靠地考古发现,中国才是饮茶的真正发源地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 , 按照英国人的逻辑,浙江的发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 。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900余县产茶 。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 。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 。1664年输入沙俄 。17世纪输入美洲,1674年输入纽约 。
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 。”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 , 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传朝鲜 。1618年到俄国,1780到印度 , 1828年传印尼,1834年斯里兰卡 。1914年马来西亚 , 作为商品传到这些国家当然更早许多 。
3、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如下:
1、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 ,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从菜量来看 , 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冬季大白菜最多,或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少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3、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 , 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
4、寿司的饮食文化花色种类繁多 。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或者腌过的 。似乎配料的不同,使得寿司的价格、档次差距甚大 。
日本常说“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这种食物据说来源于亚热带沿海及海岛地区,那儿的人发现,如果将煮熟的米饭放进干净的鱼膛内 , 积在坛中埋入地下,便可长期保存 , 而且食物还会由于发酵而产生一种微酸的鲜味,这也就是寿司的原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