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是日本人 郑成功是日本人吗( 二 )


第二年, 郑成功三十九岁, 壮志未酬而死去 。 其子郑经继承其事业, 继续与统治大陆的清朝政府对抗 。 但郑经于1681死去, 及其子郑克爽继立, 终于屈服于清朝 。 这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事情了 。
郑氏家族向日本乞师
如上所诉, 郑氏家族几代反抗清朝政府, 在此期间, 曾经不断地向日本派出使者, 要求派遣援军和支援物质, 并派出船只同日本进行贸易 。 这里我想就其经过事实进行一些考察 。
日本正保三年, 郑芝龙派遣的正使黄征明从福州向日本出航 。 但途中遇到暴风, 船只飘散, 其中有的刮回大陆, 为清军所捕获 。 黄征明本人也身阻海上, 不得已而重整小船, 重新派遣陈必胜、黄征兰二人为使者, 据说他们到达长崎是九月初 。
使者带来郑芝龙的书信总共八封, 其中致日本的正京天皇两封, 将军三封, 长崎王(长崎奉行)三封 。 根据林春斋的《华夷变态》记载, 给正京天皇的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郑芝龙的原信未传, 这是林春斋根据其父林罗山列席幕府会议讨论时的回忆而写的):“……附隆武皇帝(唐王)之赦旨, 引周之彭濮、唐之回鹘之事, 意在求借劲兵也 。 前云借兵五千, 今欲更多, 以战胜敌兵 。 ”并带来许多礼品, 要求派遣强大的援军 。
关于“……前云借兵五千, ……”, 我准备以后再谈 。 据说幕府接到这些书信后, 以老中们为中心, 反复地讨论了数天, 当时“尾张和纪伊的两位大纳言和水户中纳言”所谓御三家也来到江户, 发表了意见 。 看来是但是极为重大的事件, 慎重地予以对待 。
其结果, 据林信笃的《宽永小说》说, 御三家均赞成出兵, “据云尾张大人云:‘三人中, 吾居长, 应派吾为主将 。 ’自己要求出阵 。 反对的仅有井伊直孝, 他反驳说, 御三家的意见有一定道理, 是可以信赖的, ‘但, ……关于求援事, 吾以为不会立任何功劳, 亦无益之至 。 ’结果大家认为井伊直孝言之有理, 取消了派遣援军 。 ”
不过, 据《南龙公谱略》说:“赖宣卿云:国家出援兵, 无功则不仅为本邦之耻, 且长期与外国结仇, 成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 得其地亦荒其田, 于国无益, 反招后世之弊, 不可从其请 。 ……”由此看来, 反对的不是井伊直孝, 而是御三家中的一家--纪伊的德川赖宣, 情况略有出入 。 不过, 总的来说, 有相当多强有力的赞成意见, 赞成的似乎占优势 。 但最后大概是慎重论取胜, 暂且决定观望静候 。 这里说暂且, 是因为一般人认为虽然暂时决定采取拒绝的态度, 而其实正如石原道博等人所指出的那样, 在内心里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出兵的意图 。
接着准备特派丰后府内城主日野根织部正等人为正使去长崎, 直接向郑芝龙的使者转达幕府的意见 。 这是传来了唐王和郑芝龙的据点福州沦陷的消息, 于是把一切都取消了 。 如《细川家谱》中说:“此次大明兵乱, 平户一官(郑成功)乞援事, 书翰虽到, 无法应之 。 书中疑问之点甚多, 但为大明与日本之长远计, 上意可派遣上使赴长崎, 询问一官使者情况, 然后传达上意 。 此时长崎十月四日书函到达, 报告福州失陷 。 事已如此, 一切无及矣 。 遵照上意, 可将上述有关情况奉告江户有关方面, 并转致阁下 。 诚惶诚恐, 谨言如上 。 ”由此可知当时的具体情况 。 这是阿部对岛守等三位老中给细川肥后守的一封信 。 由此可以看出, 虽然勉强做出不予支援的决定, 但考虑到“大明与日本之长远计”, 采取了相当含混的态度;也可了解其中的经过是由于接到福州失守的报告, 感到“一切无及矣”, 才放弃了一切计划 。 派遣上使当然也取消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