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酷派手机以“新酷派”的身份回归公众视野 。
【曾与华为齐名的国产手机“复活”了,放言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新酷派的‘新’体现在 , 新团队、新资本以及新战略 。 ”酷派集团(02369 , HK)董事长陈家俊在日前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说道 。
曾几何时 , 苹果、三星代表了海外手机品牌 , 国产则以“中华酷联”为翘楚 。 2012年至2013年 , “中华酷联”加在一起大概占据近半市场份额 , 而当时vivo占据的市场份额还属于“其他” , OPPO和小米也刚起步不久 。 2013年 , 酷派首次跻身全球前五 , 出货量一度高于诺基亚和黑莓等手机品牌 。 然而 , 伴随运营商定制补贴的大幅缩水 , 占据国产手机市场半壁江山的四大品牌格局被改写 。
近年来 , 持续亏损的酷派积极展开自救 , 但收效甚微 。 今年以来 , 酷派在国内市场更是动作频频 , 希望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找到复兴机会 。 “现在市场机会很大 , 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重返第一梯队 。 ”陈家俊说道 。 但令外界好奇的是 , 酷派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推进新战略?如今 , 酷派还有希望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53887
以新身份重回国内市场
根据各大机构此前统计的数据 , 尽管其他厂商在过去的几个月努力抢占华为留下的市场份额 , 但截至目前 , 尚未出现公认的“华为继承者” , 中国手机企业的规模分层逐渐透明 , 头部公司切走了大部分蛋糕 。
IDC数据显示 , 2021年第二季度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810万台 , 同比下降11.0% 。 其中 , 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81.9%的市场份额 , 而去年同期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66.5%的市场份额 , 手机行业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
在这样的时机下重返国内市场似乎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 陈家俊却认为 , 目前行业存在一些深层的机遇 。 “首先 , 硬件迭代放缓 , 单纯靠硬件 , 很难做出差异化 。 在这个背景下 , 新品牌有机会在硬件方面追赶头部品牌 , 特别是在系统和服务方面赶超头部品牌;其次 , 供应链风险上升 。 2021年 , 整个手机行业的预测销售量激增 , 加上供应端的芯片短缺 , 囤货、投机行为盛行 。 与此同时 , 需求端的增长不及预期 , 这种供需之间的落差 , 可能会带来供应链波动风险 。 而酷派轻装上阵 , 拥有更大的调节空间 。 第三 , 存量萎缩会带来渠道变革的机会 。 ”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争夺一席之地 , 酷派在新团队 , 新资本 , 新战略三个方面做了准备 。
日前 , 酷派集团发布的高级管理人员委任公告显示 , 自2021年10月8日起 , 秦涛获委任为集团高级副总裁 , 胡行、李宇靖和司马云瑞同获委任为集团副总裁 。 从酷派集团公开的四人履历来看 , 四位高管在加入酷派集团前 , 均有小米工作背景 。
其中 , 李宇靖为酷派集团的副总裁及硬件产品中心总裁 , 负责产品规划、硬件研发、供应链及质量管理 , 其拥有逾15年通讯行业产品研发及供应链管理经验 , 他曾于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 , 先后担任小米集团手机部产品总监及集团参谋部总监 , 负责Redmi手机产品线规划、硬件产品体系战略规划等业务 , 业内有红米“小金刚之父”的称号 。
酷派还引入了新资本 。 10月4日 , 酷派集团公告称 , 已签署8.33亿港元股份认购协议 。 本次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SIG领投 , 宏晖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与个人跟投 。 其中 , 宏晖投资认购股份8亿股 , 由陈家俊间接全资拥有 。 “从去年底开始 , 酷派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超过21亿港元的规模 。 ”据陈家俊介绍 , “SIG认购完成及认股权证完成后 , 这些资金也会用于酷派建立新业务渠道、扩展线上线下业务渠道 , 以及手机业务的销售和营销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