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化的波澜不惊写内心的挚爱深情
如果说“目中无人”是剧中屠呦呦专注于内心研究世界的特别表现 , 那么始终波澜不惊的情感表达 , 则是她另一张与众不同的女性表情 。
不同于中国传统观念对贤妻良母的定义 , 屠呦呦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上无疑是淡然甚至缺位的 。 她一心扑在研究上 , 家务事无巨细都由丈夫李廷钊操持 , 两个孩子也天各一方一个托付给宁波老家的父母 , 一个寄宿在北京的幼儿园 。
文章图片
剧中有几场父母与孩子的戏 , 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 。 屠呦呦奔赴四川寻访民间验方 , 满心只有与时间抢时间 , 利用外调机会应访尽访 。 父母带着小女儿跋涉千里来到北京探家时 , 她正赶牛车、坐拖拉机、靠双腿跑 , 穿行在四川的山野民居 。 待她风尘仆仆回京 , 经刘奶奶提醒 , 才想起那封告知父母即将来京的家书始终没顾得上拆 。 看着被父母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家 , 打开桌上她最爱吃的宁波特产 , 泪流满面的何止荧屏上的屠呦呦 。 此去经年 , 课题组成功提纯出青蒿素 , 屠呦呦终得空在上海出差间歇转道宁波探望家人 。 在老家 , 父亲的门栓拴上又拿下 , 女儿口中的称呼也终于从“她”变成了“妈妈” , 可没两天 , 海南的临床试验出了问题 , 即刻返京成了她义无反顾的决定 。 分别时 , 年幼的小军紧紧抱着妈妈送的新鞋舍不得放手 , 哪怕那鞋买错成了两只右脚 。 眼看又是无尽的分离 , 老父亲读报时颤抖的双手 , 谁说没有触到观众心底 。
在周迅、张颂文、奚美娟、白志迪等实力派演员精湛细腻的表演下 , 一个在家庭关系里被父母埋怨又包容、被丈夫无条件支持与回护的屠呦呦清晰可见 。 亲人们用世上最温柔敦厚的情意守护着这位女科学家 , 让她得以暂时搁置感性 , 而把理性付诸全部时间 。 女性力量在《屠呦呦的礼物》中 , 不是通常意义的温柔解语 。 在“大家”的范畴里 , 编剧把屠呦呦的更多感性留给素昧平生的患者 。 在海南 , 她给不幸病故的小女孩床边摆上一朵鸡蛋花 , 为找不到合适的抗疟药物寝食难安 。 课题组终于在青蒿上打开了局面 , 为了加紧时间 , 她不惜以身试药 , 只为赶在疟疾的高发期取得足够样本的临床数据 , 等不及“又一个365天”的焦灼里 , 饱含她深埋的柔情和热肠 。
文章图片
编剧用细腻的笔触观照普遍的生活、平凡人的情感 , 写出了一个淡然却绝不无情的科学家 。 她也对骨肉亲情有深情眷恋 , 只是在与时间竞速的科研中 , 她选择把小家融于大家 。 而观众能在平视的视角里 , 以常情度量出功勋人物的非凡 。 就像屠呦呦 , 当她的心之所系全都与“治好病、救人命”休戚相关 , 悲天悯人的医者大爱 , 不言自明 。
以真实的背景描摹观照历史底色
“自始至终 , 屠呦呦对我们最大的要求、也是她反复强调的 , 便是‘真实’二字 , 别刻意拔高 , 也别丢了集体的努力 。 ”在导演眼中 , “真实”不仅是原型人物对剧本的底线要求 , 也是一部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准绳 。 在《屠呦呦的礼物》中 , “真实”体现在功勋人物塑造的平实、科研细节的求真 , 还体现在了“集体的努力”这一历史底色上 。
文章图片
屠呦呦曾满怀深情地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 ”中国科学家的胸怀被剧本融入了真实的剧作背景 , 在丰赡的历史信息量中 , 青蒿素研究来时路的颠簸反复、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 以及一代代中国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所奉献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耀目可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