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苏洵简介及生平事迹( 二 )


下定决心的苏洵读书非常用功 。 把墨汁当成糖来蘸粽子的典故 , 很好地说明了苏洵读书的专注程度 。 有一年端午节 , 程氏见苏洵一大早就待在书房 , 怕他饿了 , 便给他送了几个粽子和一碟白糖 。 之后她进去收碟子时 , 竟然发现苏洵把粽子吃完了 , 糖碟却丝毫未动 , 而苏洵的嘴边一片黑一片白 , 又是墨汁又是糯米粒 。 原来是苏洵读书读得太入神 , 错把墨汁当成了糖 。
这样专注准备科举考试的学习态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颇深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苏洵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 , 苦读一年多之后 , 苏洵第二次考进士科(第一次是18岁那年参加乡试落榜) , 不中 。 之后 , 他又去参加茂才异等考试 , 又没有考中 。 (《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苏洵“岁余举进士 , 又举茂才以等科 , 皆不中”) 。
【苏洵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苏洵简介及生平事迹】调整人生方向 , 大器终晚成
37岁这年 , 在科考之路上屡试屡败的苏洵终于接受了自己“考渣”的体质 , 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不考了 。 原因何在?经过三次考试 , 苏洵得出一个结论 , 科举考试并非自己所长 。 这是其一 。 其二 , 苏洵已经三十七岁了 , 从二十七岁开始重新发奋读书考科举 , 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了 。 苏洵不打算为科举考试浪费自己的生命—— “此未足为我学也 , ”决心走自己的路 。 他烧掉了十年中为科考所作的数百篇文章 , 继续埋头苦学 。 只是 , 从此他不再是考生苏洵 , 他要为自己读书、为解决问题写作 。 苏洵的人生目标从之前的考科举进士 , 转移到了两个新的目标:第一是通过博览群书、研读经典 , 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二是精心培养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
从37岁开始 , 苏洵闭门读书长达七八年 , 那么效果究竟如何呢?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描写了其七八年间的读书历程和效果 。 欧阳修说 , 苏洵潜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学说 , 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 , 考察圣贤们遭遇的挫折和顺利之事 , 出仕、退隐的原因 ,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著作当中获得思想精华 , 然后一层一层积累在心中 , 但抑制着并不表达出来 。 从此文思敏捷 , 顷刻之间下笔千言 , 文章纵横驰骋 , 思路开阖自如 , 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 直到此时 , 他被科举考试所累的才华才迸发得淋漓尽致 。
在对儿子的培养上 , 苏洵不仅是两个儿子的慈父 , 也是他们的不可多得的老师 。 父子三人常常同题作文 , 互相切磋 。 流传至今的《六国论》就是一例 。 苏洵说的是“弊”(六国因赂秦而亡) , 苏轼说的是“士”(人才) , 苏辙说的是“势”(天下大势) 。 二子的《六国论》基本上是就史论史 , 而苏洵则借古讽今 , 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 同时 , 他还带领二子游历名山名寺 , 以拓宽眼界 , 提升气度 。 从实践上看 , 苏洵的家教是非常成功的 , 苏轼、苏辙与他一同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 , 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苏洵年近半百之时 , 机会终于来临 , 他得到了益州知州张方平的推荐 , 得以带领二子苏轼、苏辙在嘉祐元年(1056年)赴汴京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 苏洵献上自己的文章 , 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 认为其可与贾谊、刘向媲美(“虽贾谊、刘向不过也”) , 并竭力向朝廷推荐苏洵 , 苏洵的文章因此受到京城士大夫争相传阅 , 文名大盛 , 一时之间汴京的学者竞相模仿苏氏所作的文章 。 这一年 , 苏洵四十八岁 。 次年 , 苏轼、苏辙参加科举考试 , 同登金榜 , 轰动京师 , 父子三人才名远扬 。 苏辙也在52岁那年经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 , 走上了仕途 , 实现了自己跻身庙堂、兼济天下的梦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