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来历故事100字左右怎么写,关于兵马俑的历史故事100字( 二 )


三号坑于1987年对外开放 , 规模最小 , 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 , 二号坑面积的6.7% , 但是它可能是兵马俑的最高指挥机关 , 是统率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最高司令部” 。 穿越千年的生命兵马俑整体风格气息军厚 , 健美、洗练 。 虽然都是类型的人物 , 但并不千篇一的人物 , 但并不千篇一律 , 如果仔细观察 , 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 , 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 , 有不同的民族 , 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 。 陶马双耳竖立 , 有的张嘴嘶鸣 , 有的闭嘴静立 。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
将军俑体格健壮 , 身材高大 , 前庭饱满 , 二目炯炯有神 。 他们有的握着铜戈 , 有的擎着利剑 , 有的拿着盾牌 。 表情也显得刚毅镇定 , 似乎身经百战 , 临危不惧 , 这正是当时秦朝威震四海的强大军队中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 雕塑家的艺术处理如此出色 , 使我们可以与千年前的古人静静交流 。 二号铜车马
名为“安车” , 分为前后两室 , 前室较小 , 仅供双手一人乘坐 。 上罩一个穹隆式的篷盖 , 状如龟甲 , 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 , 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 。 驭官俑身佩长剑 , 跟坐于车前室 , 手中握着辔索 。 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 , 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 , 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板 。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 , 作为军阵主体 , 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 , 可依着装不同分为两类 , 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 俑的发髻位于头顶的右侧 , 反映了秦人的习俗 。 交领右社长衣属于汉服 , 而短靴和腰际束的革带属于胡衣 , 显示了秦朝时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 。
在二号坑 , 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 。 他右膝跪地 , 左腿蹲曲 , 手持弓弩 , 目光炯炯凝聚前方 , 似乎是秦始皇成就统一霸业的最好诠释 。 来到兵马俑 , 导游和博物馆的讲解员常会说:“在中国的政区图上 , 陕西的轮廓就像一个跪射俑 。 ”的确如此 。 陕西省版图南北狭长 , 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 轮廓好似秦俑的头部;中部是关中平原 , 就像秦俑的腰部;而南部是秦巴山区 , 则是秦俑的双腿 。 这种联想自然为游览兵马俑平添几分趣味 。 在秦兵马俑坑出土的一千多尊陶俑中 , 除跪射俑外 , 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 需要人工修复 , 而跪射俑保存最为完整 , 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 为什么呢?这得益于他的低姿态 。 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 , 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 , 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 。 其次 , 跪射俑做蹲跪姿 , 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 , 重心在下 , 增强了稳定性 , 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 , 不容易倾倒、破碎 。 兵马俑之跪射俑
跪射俑出土于二号坑 , 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 跪射俑身穿战袍 , 外披铠甲 , 头顶左侧绾一发髻 , 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 , 左腿蹲曲 , 右膝着地 , 上体微向右侧转 , 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 , 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 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 , 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刻画得生动传神 , 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 最难能可贵的是鞋底的针脚都被工匠疏密有致地刻画出来 , 是兵马俑中的精华 ,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

扶栏缓行 , 听着导游的讲解 , 目望威武肃严的陶俑 , 眼睹纵横成行、阵容壮观的兵列 , 宛如秦国帝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 统领百万雄师横扫六国、一统大业的再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