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g3930处理器相当于i几,g3930相当于什么水平( 二 )


因此,
同一个核心代号的CPU, 必定是同一种微架构 。 因此我们常常把XX核心代号称为XX架构, 如:tiger lake隶属于willow cove微架构, 可直接称为tiger lake架构 。
同一种微架构, 可以有不同的核心代号 。 如酷睿六代(核心代号和微架构名称均为Skylake, 工艺14nm)、后来的酷睿七代(核心代号Kaby lake, 工艺14nm+)、酷睿八代(核心代号coffee lake, 工艺14nm++)、酷睿九代(核心代号Coffee Lake-R, 工艺14nm++)和酷睿十代桌面版(核心代号Comet Lake, 工艺14nm+++)都是Skylake微架构及其改进 。
2、Tick-Tock和“PAO”
Tick-Tock是时钟的“嘀嗒”的意思 。 从2006年开始, 英特尔开始实行Tick-Tock发展策略, 每两年为一个周期, Tick年更新制程, Tock年更新微架构, 交替进行 。 但这个策略进行到kaby lake就坚持不下去了 。 2016年3月, intel宣布发展策略改为“PAO“, 即“Process工艺年-Architecture架构年-Optimization优化年”, 三年为一个周期 。 从实际发展看, 这个“优化”是一年又一年, sky lake架构从酷睿第六代开始, 一直优化到了第十代 。
3、核心效率的“优化提升”
一说到CPU的代数更迭, 排在最前面的两个问题就是——制程提升了吗?IPC提升了多少?
由于:CPU性能=IPC×频率
所以, 提升IPC, 是改进性能的关键 。
IPC(Instruction per Clock):CPU每一时钟周期内所执行的指令数, 通俗的说法是核心效率 。
在图2中, CPU的核心效率的优化提升是指在相同核心数量、相同线程数量、相同频率这个三个“相同”的基础上, 每一代比上一代处理器提升的幅度 。 这如同两个人跑步, 规定每人每秒只能跑5步(频率一样), 比哪个跑得快, 那么CPU的核心效率就相当于每步的长度 。
但是, 落实到具体应用, 这个差异是不同的 。 我们不可能把一大堆测试软件搬出来, 简单地算个平均值 。
站长收集了大量数据, 单核以CINEBENCH为主, 多核以3DMARK FS和TS的CPU成绩为主, 通过一定的算法得出“优化提升”的比例 。 这个数值和和官方的公布数据能基本吻合 。 具体的分析可参考站长另外一篇文章, 这里只简单说说结论——
在核心效率上, 酷睿11代桌面版要略低于AMD ZEN3, 但酷睿11代移动版要微高于AMD ZEN3 。 原因是酷睿11代桌面版采用的是Cypress Cove架构(14nm), 并非11代移动版的Willow Cove(10nm), Cypress Cove不是简单地把Willow Cove改用14nm工艺生产所用的代号, 因为空间有限, 放大后刻不下, Cypress Cove肯定是有简化的, 反应到效率上, 就无法达到Willow Cove的高度 。
4、跳代现象
“看数字断代数“的优点是简单, 但和核心代号的对应关系有时候会失灵 。 intel的部分X和K处理器有“跳代现象” 。
如:
i7-3970X, 核心代号Sandy Bridge E, 被划分到第三代,
i7-4820K , 核心代号Ivy Bridge E, 被划分到第四代,
i7-5820K , 核心代号Haswell E, 被划分到第五代,
i7-6850K, 核心代号Broadwell E, 被划分到第六代 。
遇到这类处理器, 其IPC要调减一代才行 。
平均提升幅度
酷睿第二代进步最大, 比第一代提升了20% 。 这是用二代对比Bloomfield来算的 。
第三代也出色, 比第二代提升了10% 。
第五代比较特殊, 台式机型只有两款i7-5775C、i5-5675C, 搭配当时的顶级图形核心Iris Pro 6200, 在核心显卡性能上风光了一把, 但很难买到 。
第六代的sky lake架构是一棵常青树 。
第八代比第七代提升了核心数量 。
第九代是最不争气的一代, 同等级的产品和八代相差不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