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蚺是蚺科沙蚺亚科蛇类的统称 , 共有三属15种 , 分布广泛 , 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都能找到 , 在我国分布于西北地区 。 沙蚺是蚺科 体型最小的类群 , 大多数体长在60厘米上下 , 最大也不超过1.2米 , 也是整个蚺科中较早分化出去的类群 。
文章图片
斑点沙蚺 Eryx jaculus | Guy Haimovitch / Flickr
为了适应在沙土下穴居潜伏的生活 ,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 , 沙蚺的身体结构和其他蚺科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的身体变得非常粗短 , 尾短而钝 , 脊椎椎体变大 , 数量减少 , 方便在沙土下穿行;头骨比其他大多数蚺亚科更加坚固并且拥有大的吻鳞 , 能用 头部像铲子一样在沙土下挖掘打洞;眼睛和鼻孔都很小 , 位于头骨顶部 , 方便将整个身躯隐藏在沙下时呼吸和观察地面的情况 , 鼻孔内还有 小的瓣膜防止沙粒和尘土进入;全身覆盖着小而坚硬的鳞片 , 能保护沙蚺身体不被粗糙的砂砾和石块划伤 。
传说在蒙古生活着一种可怕的蠕虫状生物“ 死亡之虫” , 蒙文称之为олгой-хорхой , 可以喷出酸液 , 还能放电 。 美国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蒙古发掘恐龙化石时 , 曾记录下关于“死亡之虫”的传说 。 有人认为它的原型是东方沙蚺( Eryx tataricus ) 。
文章图片
“死亡之虫”还成为了《怪物猎人》里一种长相猥琐怪物的原型 | 游戏《怪物猎人》
沙蚺主要捕食荒漠中的各种啮齿类和蜥蜴为生 , 也吃鸟类甚至昆虫蝎子等节肢动物 。 白天 , 沙蚺常常将自己整个埋藏在沙土中 ,只露出眼睛和鼻孔观察周围的环境 , 时不时伸出分叉的舌 , 采集空气中的气味分子 , 送至上颚的犁鼻器以感知猎物的气味 。
一旦有粗心大意的鼠 。 鸟 , 蜥蜴等靠近沙蚺的头部 , 沙蚺就会迅速 从沙土下弹射而出 , 一口咬住猎物并用前半身紧紧缠绕住 。 如果猎物警惕性较强 , 沙蚺也能够悄无声息的整个钻入沙下 , 利用内耳和皮肤上敏感的神经末梢 , 感知猎物在地面活动产生的振动以锁定其方位 , 悄悄潜伏至猎物正下方后突然弹出捕获猎物 , 像一条从沙丘下突然钻出的微型沙虫 。
印度沙蚺 Eryx johnii :瞧我的小对眼 | Heather Paul / Flickr
沙蚺没有毒 , 用身体紧紧缠绕阻断猎物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 直到其死亡 , 再整个吞食掉 。 除了“守株待兔”外 , 沙蚺也会钻入鼠洞中 主动捕猎各种啮齿类的幼崽 , 特别是在夜晚活动较为活跃 , 常常钻出沙土外在地面上爬行 , 清晨也会从沙土中钻出晒太阳 。
文章图片
【《沙丘》里的沙虫,可能就在你家海水鱼缸里?】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