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微博  
文丨互联网指北  
最近这半个月,“信息茧房”这个近几年不断被论证的金规铁律,不断被“李子柒”打破 。  
比如行业媒体就给李子柒事件定了方方面面的很多调:有顶流大V与资本的“厮杀”,有借用“视频博主被资本摆了一道”这个预设结论进行股权和商业合同的普法;有跳出“李子柒”个体去讨论MCN与视频创作者的利益分配——当然也有个共同内核:  
认为李子柒在资本面前吃了大亏,品牌被”白嫖“,甚至很有可能落到颗粒无收的地步 。  
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文章插图  
“民间舆论”也很繁荣,只不过有着鲜明的“私域”和“公域”差异 。在绿洲里(也就是李子柒事件始发地)无论外界风雨飘摇,粉丝们仍然表达着对于她的支持和等待,强调喜欢的不是微念,而是“一身仙气”的李子柒 。  
知乎和虎扑上进行的是“李子柒标准大讨论”——就是以“李子柒”作为一个度量衡,去讨论为什么其他人没有翻车、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最常她联系起来的是都带有“农村”“美食”标签的华农兄弟、王刚,认为“和资本玩等同于与虎谋皮,最后骨头都不剩,拿在自己手里的才是真的,资本只会给你画饼 。”  
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文章插图  
还有人通过李子柒和微念的纠纷,联想起与朱一旦“分手”的张小策,认为创作者和资本分家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已经有了成功先例,现在的问题其实就是看后者能不能再来“兑现”一次……  
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文章插图  
总之套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说话,“李子柒”已经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公共事件”——话题覆盖面足够广,和日常语境的交集足够多,以至于几乎许多网民都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熟悉的标签,来帮助自己迈过“参与门槛”,然后顺利地在社交网络上形成非常浓厚的讨论氛围  
“李子柒这件事,好像很严重啊 。”  
但如果仔细琢磨琢磨,你很容易发现这个情绪其实挺模糊的 。  
首先我们同情的“李子柒”是谁?这个并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即使有很多人同意将李子柒与微念类比张小策和朱一旦,也会发现李子柒身份的复杂性远高于作为导演身份离开的小策 。  
网友们最为熟悉的角色,是作为视频博主的李子柒 。这也许在2016年行得通,却并不适宜于现在 。  
随着个人知名度的上升与微念的商业化运营,李子柒很难再局限于“一个摄影师和一个助理”制作出全网千万播放量视频的博主,她身上寄托着“许多久在樊笼里的人,对于世外桃源的想象”早就不再是行业分析稿里才会被讨论的内部秘密 。  
或者再具体点说,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这些有官方背书的荣誉头衔,总不会按照“报价高低”“流量多少”“分发渠道多少”这种投放思维来选拔的吧 。  
“李子柒”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就是当下社会的共识,这并不是一场“纯粹的经济纠纷”能够动摇的,也“轮不到”普通人去“同情” 。  
关于“李子柒事件”,普通人应该怎么看
  
文章插图  
(就是今年的9月23日)  
个人品牌被滥用,似乎是一个可以“被同情”的点 。比如有人指责微念刻意模糊品牌和个人的边界,尤其是李子柒的品牌slogan的“东方美食生活家”,虽然配上了“具有东方风情的新传统美食品牌”的解释,但字面上这就是一个个人头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