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风物君语-
没什么冰天雪地
是大锅菜融化不了的
对于北方人来说,在寒风萧索的冬日最能慰藉心和胃的,除了火锅,还有热气腾腾的大锅菜 。
大锅菜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名字:“大烩菜”是华北中原人们的熟悉叫法,“乱炖”则是东北的本体,河北和山东一些地方则称之为“熬菜” 。烩、炖、熬,各地叫法不同,烹饪过程大同小异,核心都是那一大锅翻滚的汤汁浸透堆成小山的各式配菜 。
烹饪的差异也存在:当这一锅是“烩菜”时,土豆、丸子等配菜会被煎炸或焯煮做预处理;“熬菜”则如其名,重点在大水大火“熬”熟的过程;“炖”则是不大讲究食材预处理,但是会花更多时间小火慢炖直至入味 。

文章插图
▲ 白菜粉条五花肉,是大锅菜的三大支柱 。
旧时冬日食材匮乏,土豆白菜粉条的铁三角,可以自行组合、亦可搭配任意其他材料,萝卜、土豆、豆腐、豆角……配上或浓或淡渗透的肉汁,都能给冬日单调的味蕾带来欣喜 。
能往火锅里煮的,基本上都能往大锅菜里炖 。而相比于火锅,大锅菜不怕剩,甚至剩菜更入味,其制作本身的简易性,以及其“炖一锅,顶三天”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很多家庭日常的冬日餐桌上的常客 。

文章插图
▲ 砖垒的老式灶台,铁锅嵌入灶中 。
大锅菜对于很多北方长大的孩子来说,伴随着奶奶家带着遥远回忆的灶台,或者单元楼狭窄厨房里父母匆忙往大铁锅里加菜的身影,它表着冬日家的味道 。

文章插图
陕晋豫,烩菜的灵魂故乡t
若问哪里人最爱吃烩菜,河南、山西、陕西等一众中原人民,可能谁都不服谁,烩菜也正是起源于中原一带 。
相传“烩菜”原本叫“炸桧菜”,是南宋时期,百姓因忿忿秦桧残害忠良,做菜时将蔬菜、肉等油炸后烩在一起,把它当成秦桧,食其肉、饮其血,以泄其愤 。
在河南和山西大部分地区,传统烩菜中的肉味儿来自五花肉 。五花肉被切成薄片下油,锅中的油和肉里溢出的油滋滋啦啦混在一起,肥肉逐渐由白变剔透,不待香气飘散,立即用配菜盖住,肉汤的香味在烩煮的过程中慢慢渗入配菜中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蔬菜中的这点儿油腥是对味蕾和胃的双重救赎 。

文章插图
▲ 有些做法会把五花肉的肥肉和瘦肉分开,先用肥肉煸炒出油 。
随着物质逐渐丰盛,肉类开始在烩菜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分量 。炸肉丸子的身影在各地烩菜中都能看见,河南和晋南地区特色的酥肉也是当地烩菜里的常客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饭店,酥肉常常被“两吃”:新鲜出锅时蘸椒盐品其酥脆,其余的在烩菜出锅前焖入锅中、脆酥皮浸足汤汁品其软糯多汁的口感——冬日回家途中的这点念想,常常能成为人们路上加快脚步的动力 。

文章插图
▲ 新鲜出锅的炸酥肉,蘸辣椒面或椒盐是常见吃法 。
在陕西,肉类则从配角变成了主咖,无须再如过去五花肉般作谦卑状,只是为了炸出零星肉味儿而存在 。最常见的排骨和羊肉,已经占据了烩菜菜名的一席之地,比起河南山西烩菜里的丸子和酥肉有着更强烈的存在感 。
以陕北的羊肉烩菜为例,羊肉要提前炖好,羊肉汤留着作为烩菜的汤;烹制方法大体与炖羊肉类似,只是在羊肉初熟状态烩入配菜,将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一锅打尽 。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 单身宝妈在国外3年,和宝宝没有“羊”的经验分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