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的杨玉环之死 杨玉环之死

在唐朝史上,有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谁,杀死了杨贵妃?  
尽管历史记载似乎确凿无疑,但拨开历史的迷雾,真凶,显然隐藏极深 。  
1  
在历史叙述中,安史之乱爆发后半年,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三日上午,迫于安禄山叛军不断逼近的压力,唐玄宗从长安出逃 。  
第二天晚上,六月十四日当天,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在马嵬坡(又称马嵬驿)哗变,在杀死杨国忠后,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又逼迫唐玄宗派高力士绞死了杨贵妃,并在验明杨贵妃尸身后,才平息兵变 。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指使杀死杨贵妃的幕后操作者,并非陈玄礼,也并非哗变的禁军将士,而是另有其人 。  
关于马嵬坡之变的真相,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资治通鉴》,是传统版本的代表 。《资治通鉴》描写道:  
“至马嵬驿,(禁军)将士饥疲,皆愤怒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李亨),太子未决 。”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禁军头领陈玄礼当时想发动兵变,先去争取太子李亨的支持,结果李亨没有表态 。  
在此情况下,禁军毅然发动兵变,先是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然后陈玄礼又出面,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贵妃 。  
但历史再往上翻,实际上,对于谁主谋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旧唐书》写得很清楚,真正的主谋,是太子李亨 。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道:“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诛(杨)国忠父子 。”  
另外,在《旧唐书·韦见素传》中也写得很清楚: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杨国忠)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即宦官李辅国)(共)谋于皇太子(李亨),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是日,(陈)玄礼等禁军围(唐玄宗)行宫,尽诛杨氏 。”  
也就是说,《资治通鉴》为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避讳,而把兵变叛乱的罪名推诿给了禁军,从而让李亨保留了征讨安禄山的正面形象,塑造了一个高大上、奋起于危难之际的帝王人物IP 。  
在司马光看来,描述一个英雄人物,说他有谋反作乱、威胁父皇的举动,实在不雅,英雄,要尽量粉饰得,相对完美一些 。  
但司马光无可奈何的是,你不写,不代表别人不写啊 。所以,在更接近马嵬坡兵变年代的原始史书《旧唐书》中,保留了更接近这场兵变的原始真相:  
杨贵妃,好像是太子李亨策划兵变逼死的 。  

历史真实的杨玉环之死 杨玉环之死
  
文章插图  
▲剧照:杨贵妃之死,隐藏着唐代的宫斗史 。  
2  
【历史真实的杨玉环之死 杨玉环之死】可太子李亨,为何要指使干掉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  
杀人的真凶再往上推,其罪魁祸首,却是猜忌冷酷的唐玄宗李隆基 。  
话说,李唐家族,向来有政变的传统 。  
在李隆基看来,他自己的曾祖李世民,在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705年,李显又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权 。  
707年,太子李重俊又发动景龙政变,试图从唐中宗手中夺权 。  
而李隆基自己,也是通过两场政变上位 。710年,他先是发起了诛杀韦后集团的唐隆政变 。712年,他又发动了干掉太平公主集团的先天政变,从而为自己的最终掌权,逐一扫清了障碍 。  
整个家族血腥的政变史,使得唐玄宗李隆基,对儿子们尤其是当太子的儿子,天然有种猜忌心理:担心他们夺权上位 。  
而杨贵妃之死,可以说,也是唐玄宗对待儿子们苛刻猜忌,给逼出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