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写实数字人:谁能摘得这颗“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三 )


总的来说 , 虽然各家互联网、科技大厂动作不断 , 但不管是受限于技术也好 , 落地场景也罢 , 数字人子在游戏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 仅仅作为概念进行普及和推广 。
数字内容需要数字人驱动 , 但落地场景还需持续探索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 , 对于现在的游戏公司来说 , 其实还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去创作一个超写实数字人 。 你甚至还会认为 , 对于习惯了卡通或二次元形象的玩家而言 , 能不能接受都是一个问题 , 如果非要寻找应用场景 , 也许应该像AMIYA那样 , 去做营销去做品宣 。
但如果你注意到了全面崛起的Z世代需求 , 以及虚拟人物之于新生代用户的意义 , 或许又会把数字人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
有从业者认为 , 大火的虚拟偶像和泡泡玛特实际上代表着Z世代的消费力已经成熟 , 而大概念上的数字人显然是一个更广义的风口 。 既然视频和直播需要多元化 , 那么作为新形式的虚拟偶像、数字人必然是大家都要抢占的流量高地 , 不然你就很难抓住下一代用户 。
更何况 , 就科学客观规律而言 , 前沿科技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 。
在一家硬件开发商看来 , 当下数字化浪潮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 而数字内容又一定需要数字人 , 不管是虚拟偶像、虚拟客服 , 还是动画内容制作、虚拟社交都需要数字人技术 。 那么作为从业者 , 就需要抓住最终需求和基本价值 , 用轻便的方式去驱动它 。
一位资深从业者也说 , 很多人的注意力被超写实数字人给吸引了 , 错以为它是今年突然出现的 , 但实际上它一直在呈积累趋势 , 一直在往上走 。 从一个大一点的概念来讲 , 数字人其实一直在慢慢发展 。 比如早先的二次元虚拟形象 , 加之大家的技术成熟也慢慢成熟了 , 行业才会在今年看到这个东西 。
超写实数字人:谁能摘得这颗“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文章图片

不过 , 受制于技术和成本 , 即便数字人在外观上做到了惟妙惟肖 , 也很难像真人一样动起来 。
拿黄仁勋的“虚拟替身”来说 , 为了打造这段时长仅14秒的虚拟影片 , 英伟达使用数百台数码相机从多个角度为黄仁勋拍摄了数千张照片 , 并雇佣一名专业演员模仿黄仁勋的演讲动作 , 进行8小时的动作捕捉 。 据英伟达方面透露 , 这场虚拟发布会他们总共动用了34位3D设计师和15位软件工程师 。
超写实数字人:谁能摘得这颗“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文章图片

因此 ,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厂商来说 , 是否入局数字人 , 应当在充分考虑自身定位和用户需求后再做决断——有没有急切的需要 , 有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 , 能承载哪些内容……这些因素都需谨慎思考 。
从AMIYA到赛博朋克 , 为何我们对数字人如此热衷?
工业时代以降 , 人类对科技无限憧憬 。 响彻欧洲的蒸汽巨兽和弥漫英伦的黑色烟雾 , 让人类第一意识到自己掌握了改造天地的伟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宇宙探索热 , 又让人类对地外生活无比神往 ,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也由此涌现了大量星际殖民作品;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高速信息公路 , 则早早将科幻小说家和读者带入赛博世界;而原子能更让人类空前膨胀 , 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是否已染指神力 。
超写实数字人:谁能摘得这颗“数字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文章图片

曾几何时 , 人们曾天真地认为金星厚厚的云层之下是一片湿润的沼泽
科技曾无数次改变你我的生活 , 延展人类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 但近二三十年来 , 人类却很少看到能新兴科学概念出现 , 以至于不少人戏称人类的基础科技被三体人派出的智子锁死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