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骈文的特点,骈文创作学习入门指南( 二 )


字数:出句、入句都是十个字 。
结构:都是四、六式, 且很对称 。 渔舟/唱晚, 响穷/&nbs百思特网p;彭蠡/之滨 。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
词性对称:以“滨”和“浦”为例, 这两个词都是名词且都有水边的意思, 这就是词性的对称和词义对举 。
声调:“滨”平声, “浦”为仄声, 做到了出句、对句平仄相应 。
所以要兼顾骈文的形式和声律之美, 没有丰富的词汇, 对于声韵没有培养娴熟的感应, 是做不到的 。
当我在码完这段, 我突然感到震惊 。 如果王勃真如记百思特网载中所言, 是即席而作 。 那这种人, 天才都是对他的侮辱, 这是神人来的 。 这种人, 别说上天留他不得, 广大文人也留他不得 。 果然要早死, 不早死, 其他文人怎么活?

南朝骈文的特点,骈文创作学习入门指南

文章插图

4、骈文的产生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客百思特网观原因——中国文字的特点, 即汉字单音, 调有四声, 词汇丰富;
汉字特点:一字一音, 这样比较容易形成整齐的句子 。 不像英文单词由字母组成, 一个单词有长短, 句子长短不一, 参差不齐, 缺乏美感 。
声调: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 读起来有抑扬顿挫, 具有音乐的美感, 这也为骈文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条件 。
词汇:汉语词汇的丰富也为骈文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骈文, 没有大量词汇, 是很难创作的 。 而且语句之间还要讲究声调的平仄相间, 出句平仄, 入句仄平的对应就更不容易了 。
2、主观原因——实用、传播的需要, 即易记、便言, 审美的需要 。
传播需要:阮文在《文言说》中曰:“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 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 以口耳治事者多 。 故同为一言, 转相告语, 必有愆语 。 是必寡其词, 协其音, 以文其言, 使人易于记诵, 无能增改, 且方言俗语杂于其间, 始能达意, 始能行远 。 ”
审美:对称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句式整齐, 平仄相对, 读起来有气势且郎朗上口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 它迎合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骈文因此常被人称为美文 。
5、关于对偶
对偶一般体现在字数、词性、结构三个方面 。
从字数来看, 有三字对, 四字对, 五字对, 六字对 。
唐宋以后越来越长, 七字、八字、九字、十字、十一字的句子都曾出现 。 出句、入句有时并非单一的四字或六字, 也有五字、四字两个断句作为出句, 也有四、七字组合, 还有四、六字组合 。
1、三字对偶
四美具, 二难并 。
——王勃 《滕王阁序》
2、四字对偶
雪暗如沙, 冰横似岸 。
——庾信 《哀江南赋并序》
3、五字对偶
树下流杯客, 沙头渡水人 。
——庾信 《春赋》
4、六字句对偶
传鼓瑟于杨家, 得吹箫于秦女 。
——徐陵 《玉台新咏序》
5、七字句对偶
忽忆扬州扬子津, 遥思蜀道蜀桥人 。
——卢照邻 《悲昔游》
6、五、四字组合
畏南山之雨, 忽践秦庭;
让东海之滨, 遂餐周栗 。
——庾信 《哀江南赋并序》
7、四、七字组合
阅诗敦礼, 非直东邻之自媒;
婉约风流, 无异西施之被教 。
——徐陵 《玉台新游序》
8、六、四字组合
披庄子之七篇, 逍遥物外 。
玩老氏之两卷, 恍惚怀中 。
——萧统 《林钟六月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