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祖冲之二号”量子处理器 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供图
中新网合肥11月6日电 (采访人员 张强)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无接触自助终端设备、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访人员近日走进安徽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 , 探访包括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 。
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 2021年是合肥高新区的“而立之年” , 其依靠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 致力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区域品牌 。
文章图片
本源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 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供图
在合肥高新区 , 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 ,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 , 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 。
文章图片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 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供图
其实 , 早在20多年前 , 安徽就开始全力支持、全力配合 , 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 , 将服务保障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作为该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 目的就是要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让“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 。
如今 , 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 , 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拔节壮大 , 量子科技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的响亮名片 。
文章图片
东超科技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 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供图
让科学研究变成产业技术 , 离不开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企业 。 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 , 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GDP”国家队 , 已在高新区孵化设立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 , 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研发和产业化 。 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技术领域形成了“三驾马车” , 推动合肥高新区打造世界级“量子中心” 。
据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下一步 , 合肥高新区将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 , 培育出若干量子领域龙头企业 , 引导更多量子技术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 将这里打造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量子技术的创新高地 ,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信息产业化基地 。
若森智能卫星通讯车 合肥高新区工委办供图
“听得懂”人话的鼠标、能够同声传译的会议速记本、“掌握”方言的电视遥控器、评估演奏者能力并在线教学的智能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像这样仅靠“声音”就能控制使用的智能产品 , 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遍处可见 。
1999年 , 中国科大博士生刘庆峰创办了科大讯飞 , 并于2001年入驻合肥高新区 。 如今 , 科大讯飞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 , 多次在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图像理解、知识图谱、知识发现、机器推理等各项国际评测中取得佳绩 。 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荣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 被任命为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 , 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