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退休女教授硬核科普,百万网友粉上她( 二 )


这让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吴於人 , 深感失落与担忧 , 她想办法联系到当时的媒体 , 希望借助报纸呼吁更多青少年前来进行科学探索 , “切莫因为应试而挡住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脚步 。 ”
不惧冷落 , 她开始思考教学方法 , 2009年 , 针对青少年学习特征 , 吴於人和关大勇开展专门课程开发 。
高大上的物理知识 , 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 。 带着这些课程 , 2010年吴教授退休后 , 投入进“智勇科创实践基地”的创建中 , 12年来 , 他们的公益科普活动走进上海的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和展览馆 , 平均每年都有一百余场活动 , 至今总量过千 , 累计惠及的青少年人数已超百万 。
吴姥姥总能用一种天然的想象力 , 带着孩子们去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 。 “这是一个望远镜 , 一个口径为500米的‘天眼’ , 像一口大锅 , 能下多少饺子啊?”南仁东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 在吴姥姥口中变成了小朋友们能够理解的模样 。
她又主编出版了面向少年儿童的《New物理启蒙 我们的看听触感》《New物理探索 走近力声光电磁》《迷人的物理之惑》 , 前两本还获得2018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图书二等奖 。
关大勇说 , 他们不希望孩子们看到的都是‘双十一’‘双十二’这种购物节日 , 于是从2018年开始 , 每年举办五场左右“科学狂欢日” , 制定出不同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 。 吴姥姥在现场会给孩子们分享如何用不刷题的方式学物理 , 帮他们把自己的小想法变成课题研究 。
“智勇”科创实践基地也被市教委授予为“上海市中学生实践平台” , 被市科协授予上海第一“家门口的科学社” , 也是博雅网的社会实践平台 , 他们制作的科学手工课、慕课等视频进驻各个云课程平台 , 面向学生公益开放 。
学做“网红” , 孩子喜欢何妨尝试
可能吴於人自己也没想到 , 教了大半辈子物理 , 年过七旬 , 还要重新学习年轻人的玩意儿 , 学写脚本、学当网红 。
2018年 , 由吴於人、关大勇牵头 , 联合十位博士教授的“不刷题俱乐部”成立 , 口号响亮的喊出拒绝超前、重复、机械式训练 , 带领百万青少年逃离刷题苦海 。 师徒的目光走出上海、面向全国 , 他们为公益科普探索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进驻视频平台 。
最初 , 团队拍一拍实践基地的科普日常 , 后来发现凡是吴教授出镜解说的视频 , 点击热度都特别高 , 出了接连好几个“爆款” 。 于是 , 由她“担纲”主角 , 账号逐渐做出了自己的风格定位 。
72岁退休女教授硬核科普,百万网友粉上她
文章图片

一位严谨的老辈教授 , 没有扭捏没有拒绝 , 只要是能让孩子们喜欢的形式 , 何妨尝试!
宇宙射线、楞次定律、减慢光速……也许很难想象 , 这种高端艰涩的物理科学能成为爆款短视频 , 被普罗大众通俗理解 。
在抓取短时注意力的短视频平台上 , 这样的“降维”科普其实并不简单——复杂的系统如何简单明了、可视化呈现 。
“最难的在于怎么在几十秒、一两分钟讲清楚 。 ”
面对镜头讲课和面对学生讲课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 不论是大学校园 , 还是青少年课堂 , 吴教授上课一向喜欢和学生互动 , 越激烈越开心 , 当没有这种互动的时候 , 对于她来说 , 是又一次新的挑战 。
平均每周三条视频 , 确定主题、写脚本、选实验 , 有时候还需要些自制的“教具” 。
“王朝阳前几天在大会上宣布的电池技术 , 解决了以往电池在寒冷环境下性能降低的问题 。 怎么样去讲电池的结构和新的自加热 , 我就想到了用三明治 , 把其中的生菜叶子抽出来 , 放在上面 , 做薄薄的第四层解释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