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二 )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 。”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 。”两位公子听到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 。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自杀 。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 。重耳出奔到翟国,重耳由此踏上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 。晋国公子重耳在自己父亲的逼迫下踏上了流亡之路,重耳流亡前在晋国有很高的声望,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 。公元前636年的新年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返回晋国并成为最高执政者,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话说当年晋文公四处流亡时有次因缺粮而饿昏过去,跟随他流亡的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充饥 。晋文公回国登基后介子推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人“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客观地说狐偃对晋文公得以回国继位是立有大功的,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从此后人便将介子推和清明节联系起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