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

IT之家 11 月 13 日消息 , 据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北京谱仪 Ⅲ(BESⅢ)国际合作组精确测量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 , 实验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 , 并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 。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 是构成可见物质世界的主要成分 。 迄今为止 , 核子的内部结构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 例如 , 长达二十余年的光子-核子相互作用之谜 。 1998 年 , FENICE 实验首次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 , 实验结果表明光子-中子相互作用强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 , 与夸克模型预期不符 。
解决上述谜题需要精确测量核子的电磁形状因子 , 其是物理学家用来描述核子内部结构 , 特别是电密度或磁密度分布的一类基础观测量 。
【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然而 , 相关实验测量比较匮乏 , 原因在于电中性的中子在探测器中难以探测 。
BESⅢ 国际合作组采用能量扫描方法 , 在能量区间(质心能量 2.0-3.08GeV)剖析了正负电子对湮灭到中子-反中子对过程 。 研究获得了目前中子电磁形状因子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 与 FENICE 实验结果相比 , 平均测量精度提高了约 30 倍 。 科研人员结合 BESⅢ 国际合作组先前获得的质子研究结果 , 得到了光子-质子(中子)相互作用截面之比 。 该结果表明光子与质子耦合更强 。
此外 , 实验团队还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分布中的一个周期性振荡结构 。 该振荡分析受到另一项基于 BaBar 实验结果的启发 。 不同之处在于质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围绕修改的偶极分布振荡 , 而中子的则围绕偶极分布振荡 。 上述结果是理解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重要研究进展 。
IT之家了解到 , 11 月 8 日 ,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 发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