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生态是关键
项目能够取得成功 , 张强认为 , 打造适合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的生态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的项目合作打通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医学—产业转化’全链条 , 是企业、科研机构、医院深度融合创新的典范 。 ”
“可以说这是一种技术与产业弥散融合的方式 , 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无缝对接合作 。 ”郑海荣说 , 双方通过战略合作实现顶层设计 , 以产业转化为目标 , 随后通过共同申请项目确保密切技术合作 , 并联合培养人才 , 实现了人才与资本的双向流动 。
深圳先进院的机制创新也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 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说 , 深圳先进院在内部划定了“科研特区” , 不唯论文、不唯项目论英雄 。 “10年里 , 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些科研人员 , 深圳先进院不以申报项目、发表论文为考核指标 , 也不因此影响他们工资收入、职称评定 , 为的就是让他们安心攻克一个科研难题 。 ”
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兜底 , 犹如一根指挥棒 , 将他们引向了创新无人区 。
临床医院的融合加入同样不可或缺 。 “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来自于医院 , 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来源于医院 。 ”张强介绍说 , 设备在刚研发出来的时候 , 往往需要通过顶尖高校、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 , 不断磨合解决问题 , 才能让设备优化改进 , “这也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
过去几十年 , 囿于行业发展 , 我国许多三甲医院都只用已在发达市场打磨成熟的进口设备 , 国产高端设备创新链条上缺失产医融合的环节 。 在3.0T磁共振的研发中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
“联影医疗的磁共振设备早在2014年底就进驻了我们医院 , 早期设备不成熟 , 我们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与联影医疗一起不断调整和打磨设备 , 优化磁共振的序列、参数、系统的整体性能 , 让设备更加贴合医院的临床需求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马林回忆道 , “如今联影医疗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各方面都达到国外产品的同等水平 , 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 ”
不仅如此 , 在该项目中 , 基于强大的工程师、科学家团队和设备最新技术 , 中国医生还能通过产学研深度、开放的合作 , 共同参与原创性科研 , 实现源头创新 , 并孵化前瞻性的科研成果 , 有效推动产医转化 。
“到前线才能学会打仗”
目前 , 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这一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和临床应用 , 并培养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生产制造与供应链体系 。 基于此 , 联影医疗业已推出多款高场强磁共振设备 , 包括超大孔径75厘米磁共振uMR OMEGA、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以及一系列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等 , 这些产品也获得我国三甲医院的认可 , 并且深入到全国近千家医院 , 助力攻克重大疾病 , 服务脑科学等重大前沿科研探索 。
有感于这一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生态机制所取得的成就 , 曾蒙苏感慨 , 21世纪的科学研究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方向 , 一是团队科学 , 科研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 必须要依靠团队合作;二是学科交叉融合 。
具体到医疗器械领域 , 曾蒙苏认为 , 学科交叉、知识交叉 , 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 , 才能产生更多新想法 , 解决实际问题 。 医生根据临床需求 , 提出需要解决问题的方向 , 企业不断完善产品 , 提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让临床有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 临床反过来为这些技术提供更丰富的场景 , 相互促进 , 融合创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