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种草、后面埋雷”式营销,真的不香!

近日 , 媒体报道有消费者遇到买电信套餐被误导、换套餐费周折等:有些“免流量”套餐名不符实 , 存在欺诈嫌疑;一些套餐更换升级容易但降档难 , 存在人为设置障碍等现象——
说好的“免流量”套餐 , 其实是100余款手机程序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专属流量” , 且手机程序在版本上也有限制 , 而这些详细规则往往需要用户进行下拉、翻页等后续操作 , 通常以更小号字体呈现;
接个营销电话 , 工作人员推荐升级套餐 , 详细介绍通话时长、流量等的提升 , 却对新增费用一语带过甚至只字未提 。
对此 , 龚先生感同身受 , 一肚子苦水的网友更是抱怨这样的电信套餐“近乎诈骗” 。
很多人苦这样的套餐里的套路久矣!
除了电信领域 , 类似套路多的营销还有不少 , 多以免费、赠送、体验等名义诱导用户消费 。
比如 , 有的金融机构力荐“免息分期”的信用卡业务 , 虽然免了利息 , 却并不免手续费;
一些视频网站会员付费购买了VIP会员 , 期待拥有超前点播、免看广告等特权 , 却还是没逃过剧中的“小剧场广告”和VIP专属广告;
一些网站和平台推出新功能和会员服务 , 声称“0元试用” , 实则已默认自动续费模式 , 用户必须手动取消 , 且取消入口十分隐蔽 , 等等 。
公众频频吐槽类似套路 , 是对相关规则和条款设计的公平性、合理性的质疑和不满 。 尤其让人不能忍的 , 是营销中的“选择性告知”——只说对客户有利的 , 简化甚至省略对客户不利的事项 , 这种“前面种草、后面埋雷”式的趋利性营销 , 加重了消费者的被欺骗感 。
这种营销多发于电信、网络、金融等消费领域 。 通常 , 这些领域产品和服务相对虚拟化 , 规则设计的弹性空间较大 , 客观上为“前面种草、后面埋雷”提供了可能 。
【“前面种草、后面埋雷”式营销,真的不香!】在逐利驱动下 , 一些企业心存侥幸 , 在营销中“报喜不报忧” , 或故意为用户了解详细信息设置障碍 , 使得用户即使发现被套路 , 也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 此外 , 营销外包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助推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已然不是什么高要求 。
企业靠玩“躲猫猫”游戏、耍小聪明等伎俩来赚钱 , 不仅难长久 , 更会陪上来之不易的口碑和信誉 。 “宰一个是一个”的“一锤子买卖”之下 , 难免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 长此以往 , 失去的可能是整个行业和企业的美好未来 。
企业营销 , 无论方式怎么创新 , 有一点不能变 , 即让客户享有更充分的知情权 , 企业要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 , 打开天窗说亮话 , 拿出足够的诚意 , 少些“前面种草、后面埋雷”式的套路 。
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规范和引导也至关重要 , 要督促相关企业在充分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和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行事 。 近日 , 工信部在对《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进行解读时 , 就明确要求电信企业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在售套餐名称 , 合理设置套餐外流量单价 , 让用户“套餐能看懂、选择更明白、用着更放心” 。
但愿相关行业和企业能从“把话说明白”做起 , 以更多的诚意、更大的格局 , 实现自身的发展 , 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