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案( 二 )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阶段一:演示实验阶段,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动态对应关系,获取轴对称的体验,抽象出对称轴的动态位置,建立法线概念 。同时展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全景式动态画面,建立正确的无缺失的物理模型 。
下面我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这就是我自制的实验教具 。通过盒内的烟雾在立体空间中全景式显示光路,通过转动盒子,让坐在不同位置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为了让学生感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轴对称关系,建立对称轴模型,我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三次递进:
首先,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轴的存在 。我会上下移动激光笔,让学生体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轴对称关系 , 接下来我会打开圆盘上的激光笔使其转动 , 它能在短时间内反映不同角度光源在反射时的特点 , 有助于学生形成普遍规律 。我会找学生上来尝试用红色激光笔寻找对称轴的位置 。为了寻找对称轴的几何特点 , 我改变了平面镜的角度,让学生再次上来尝试用激光笔寻找对称轴的位置 。当然我们可以再次改变平面镜的角度,继续强化这一过程 。通过以上三步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构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轴对称模型 。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比 , 总结对称轴的几何特点——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抽象出法线模型 。具体做法是在学生三次到前面找到了对称轴时,我都用手机拍下来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屏幕将它们同时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的图像对比,学生容易得出对称轴的几何特点,弥补了仅凭记忆就得到实验结论的不足 。
第三个层次,我会让学生体会对称轴的作用 。让他们思考:如果法线右侧没有烟雾,我们只能看到入射光线,看不到反射光线,你是否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呢?通过辨析让学生体会引入对称轴的价值和作用 。
学生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研究 , 引入“法线”这一抽象物理概念的已然变得水到渠成 。
2.定量测量得出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阶段二:学生分组实验阶段,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参与式探究,进行光反射定律的知识建构 。
具体做法:我会结合演示实验中学生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 让其思考两个问题: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轴对称的,它们与法线的夹角是否相等?学生通过讨论、制定方案,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 通过分析数据最终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
六、实验效果评价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引领学生思维”这一主线,利用自制教具所呈现的实验现象以问题为驱动 , 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物理模型的建构 。
从实验效果来看,学生对于法线这一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较好,同时对于为何要研究三线共面以及两角关系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导致对于光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涉及不足 , 这也是以后我要改进的地方 。
【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案】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各位专家评委进行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