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摘抄( 三 )


6、看本书的契机是鲁XQ老师要讲“学问须于不疑处有疑——重读《清代学术概论》”,一日浏览完此书,又对鲁老师讲座有些感受,顺记此:1,“谎言”、“追忆”“有选择”的记忆构成历史材料,须问证据究竟为何,应否成为证据 。此论颇有解构一切“实证”科学的味道,因此我与很多同学一样,也感到困惑,既然历史的真实如此不可信,还有什么出路呢 。但鲁老师似乎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态度是“我们不可知的太多”,这不失为一种诚恳、谦卑的态度 。2,以前的正史并不避讳其为汉族中心史、帝王将相史,反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论,在今日的历史研究中依然难见,“揭竿而起的并非都是“人民群众”,你怎么知道“人民群众”到底是怎样想的?”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五):读后琐记
本书概述明末至清末近三百年的学术进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而是一部以 “时代思潮”为主线,刻意挖掘时代思潮的变化 。与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学术史著作有所区别 。
《概论》寓论于史,将梁启超对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主观认知整合为一本书 。从清学产生的原因、清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各流派思想产生的来源、内容、成就、缺失,梁启超将清学划分为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qu;反对明学有三个方向)、全盛期(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蜕分期(康有为、梁启超)、衰落期 。涵盖出清代学术发展的过程,论大于史,学术性较强 。并不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相对比,眼光开阔 。使人能够马上抓住清代学术的脉络 。
但个人认为,清学与文艺复兴完全不同,虽然都是所谓“复古”,文艺复兴是一个开始,而清学是一个结束 。
清学复古为自保
文艺复兴复古为创新
————
个人感想
梁启超,历史书上的照片眼睛大凸嘴大脑门,也是因为扎辫子的原因,印象中一直是戊戌变法中的那个脑袋一热就要奋起改革的青年人、没胆量跟着戊戌六君子一起慷慨就义、林徽因的公公 。未曾想到他的学术水平也如此之高 。
才疏学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部认知大部分来自于中学历史,只知道顾炎武、黄宗羲、魏源、背过谭嗣同、龚自珍的诗,但是梁启超说他写的不好==,此前对于清代的学术了解甚少,只知道《四库全书》《康熙字典》通过这本史论结合的书,总之对这方面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 。这本书加深了对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体会 。
文白相结合的书,虽然不长,但读起来不容易,再加上对于书中的学术了解太少,都造成了读书的难度,共鸣较少 。
朴学的中的正统派学风特色中提到的孤例不证、多比较、进行窄而深的研究、文贵朴实简挈,对于日常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书中对于梁自己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 。
提供了做学问的方法,戴震“不以人自闭,比以及鄙人…”提醒我们以后的研究只能够应该注意的方面 。有质疑精神、处处洞明皆学问 。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 。
下面是随手记录的笔记
【第七章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其论著书之难,曰:“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
【第十四章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震十岁就傅,受《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曰:“南宋 。”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 。”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 。(据王昶《述庵文钞·戴东原墓志铭》)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 。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zan,三声),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 。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