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产生的原因 生物化学 爱情产生的原因( 三 )


劳动方面的价值动因 。正是由于男人与女人在劳动价值特性上存在着互补性,就可以通过男人与女人在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加大了劳动的总力量,扩展了劳动的总功能,提高了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劳动时间,扩展了劳动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劳动行为的价值率 。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产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两性情感又一重要的客观价值动因 。
消费方面的价值动因 。男女在消费活动上的分工与合作,可以确保消费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深刻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矛盾,提高生活资料的利用率,提高消费活动的价值率 。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消费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两性情感的第三个客观动因 。
男女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再生子的发展过程,在主观上讲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客观上讲却是男女之间建立、维持和发展互补性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 。虽然,这个过程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存在巨大的互补,但必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
那么,男女异性之间爱情的价值动因是什么?男女之间通过异性情感(即爱情)的引导,从而形成、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殖、劳动和消费方面的合作关系,实现男女双方在生产、消费和生殖活动上的优势互补,使自己所组建的家庭具有最大的劳动能力和最强的生存能力,使这个结合体(即家庭)的本质力量大于男女单个本质力量之和,这个差值(或盈余值)就是男女结合并组成家庭的客观价值 。
五、实现爱情价值目的的三个基本手段
爱情的价值目的就是为了使男女共同所组建的家庭具有最大的劳动能力和最强的生存能力,而要实现这个价值目的,可以通过三个基本手段来完成:一是要使男女双方分别都具有最大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劳动能力,二是要使男女双方的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三是要使男女双方建立广泛的、深刻的、持久的、密切的价值联系,从而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 。
1、通过“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各自具有最大的个体劳动能力 。由于人的外部形象、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财产状态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劳动能力或扩展劳动能力(即借助于前人、亲人或他人所体现出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漂亮、聪明、地位、财富、能力、经验、素质、道德、家庭背景等价值特性,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的直接或间接的、概率的或模糊的体现,因此人总是强烈地追求那些漂亮的、聪明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较多财富的、有较强工作能力、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异性 。
2、通过“自然特性互补”的原则,实现男女双方的个体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 。人的劳动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精神特征,来概率地、模糊地表现出来,因此劳动能力的互补性通常表现为人的某些自然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和精神特性)的互补性 。例如,皮肤细腻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低强度、低速度和高细致性工作,皮肤粗糙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高强度、高速度和低细致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适合于从事低强度、高灵活性工作,身材粗壮的人适合于从事高强度、低灵活性工作 。因此男女在劳动能力上的互补性通常会概率地表现为自然特性上的互补性 。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适当互补,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的互补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谐性,因此:年长的男子通常爱恋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倾向于选择苗条、纤巧者,身材高大的男子通常喜欢低于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欢高身材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倾向于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男子往往喜欢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肤的男子和女子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对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评价”也很高,性情急躁的人愿意和性情温和的异性相处,等等 。不过,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互补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这种互补大到一定程度时,男女之间的互补性将会下降,矛盾性将会上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