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的礼是 古代六艺的礼是什么( 二 )

  

古代六艺的礼是 古代六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拱手礼  
(二)乐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乐礼指的是在特定时候进行的相应演奏,在古代主要是国家层面主导,我国历朝历代皆有专门的乐官,例如孔子的古琴老师师襄就是鲁国的乐官,现代音乐则早已发展为一种文化产业,不再拘泥于特定环境和方式,当然类似古代的贵族教育,现代人们接触音乐教育除了义务教育中的美术课,还在于课外补课,因此现代公民想精细于"乐"必要花费昂贵的金钱去补习,这也说明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搞艺术都是很消耗金钱的,所以我们常说那些有艺术细胞的人有贵族气息有可能就来源于此,这是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的 。当然,"乐"除了体现了你的音乐技能,还在于特定场合进行演奏,当你每次在国旗下歌唱国歌的时候,其实也算是"乐礼"的一种,只要你在特定的场合基本唱出(不过跑调)相应的歌就符合"乐" 。  
古代六艺的礼是 古代六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三)射  
射,根据字面意思便是射箭,根据考古发现,两万八千年前的峙峪人文化遗址出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箭镞,说明我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拥有射箭技能,早期的箭术是为了捕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出于生存地争夺的需要而产生战争,射箭成为一种射杀敌人的杀人技能,但射箭在先秦时仍为贵族所需掌握技能,因为在先秦时当兵入伍是贵族的特权,那时的军人需要单独承担军事装备和干粮,并携带这些物资随军征战,而战利品的追求也使得贵族们愿意投入到战斗之中 。当然,随着文化的发展,弓箭不仅是一种杀人技巧,还是一种"礼",射礼分为四种,一是天子和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大射,二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宾射,三是平时燕(古时燕通"宴")息之日举行的燕射,四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乡射,总体可以概括为一种贵族之间交流的表演模式,同时还兼具锻炼和修身养性的作用,"以德服人"的孔子其实并不只是人们所想象的文弱书生,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 盖观者如堵墙 。”,意思就是说孔子在矍相的场园里表演射箭,观看的人群人山人海,侧面说明孔子射技的高超,由此可见当时贵族对于射技的重视 。其实在古代社会,随着军制的改革,军源以扩大到平民阶层,因此弓射技术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历史的变化,现如今的中国已缺失了许多弓文化,但"射礼"却在我国的邻国日本生根发芽 。随着《礼记·射义》传入日本,16世纪的日本将禅学、射礼、武士道相结合,形成一种修身养性的弓道,并成功的传承至今,在如今许多日本高校皆有弓道社团,弓道的传承体现了日本"菊与刀"的精神,一方面是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又涵盖"尚武"的基因 。在现代,弓箭的射杀作用基本消亡,枪支弹药代替了弓箭,特别是美国人民对枪支的宠爱可以视为美国人的"弓道",枪不仅是美国开疆扩土和保卫私有财产的利器,还是美国人常有的娱乐方式,似乎也涵盖了"射"中实用与精神结合的思想 。我们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既缺少"弓",更没有枪,因此弓道在民间基本消亡,而军队中的神枪手则是"射"的另一种体现,一般来说古代弓箭的有效射程为120米内,现代军人能用步枪在500米左右的范围内击中目标就可以称得上百步穿杨 。  
古代六艺的礼是 古代六艺的礼是什么
  
文章插图  
日本弓道  
(四)御  
御即为驾驶技能,我相信很多人都在为考驾照而烦恼,每次考科目二或科目三之前都如临刑场,踩着离合的脚丫不断颤抖,死火的车停让人即感到痛苦又让人感到短暂的解脱(就像你打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时你被击败的那种感觉),其实古人也有我们一样的烦恼 。先秦时的驾驶考核标准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目的为检验驾车的节奏,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科目三中的换挡技巧,都是把握你的行车速度;为过君表是御车熟练考核,具体考核办法为车辆可以通过放着障碍的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这就类似于科目二中的倒车入库或侧方位停车,避免在操作中压线,同时其间隙五寸(十七厘米左右)又类似科目二中上坡定点停车与边线间隙为三十厘米的要求;为逐水曲则类似于科目二中的S型考核,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为舞交衢则像是科目三中的调头或经过各种路口(人行横道、村道等),因为具体要求为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和旋转适度;为逐禽左则可视为科目三中的超车环节,但内容上有所不同,超车环节的要求是从左超车,而为逐禽左是追上猎物并将猎物驱赶到左边(所以事实上车于右边超车) 。古代驾考当然也有类似我们的补考,但是相对来说我们现代人要幸运得多,因为秦朝《除吏令》中规定四次不过的人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并且还遭受流放苦役的处罚,现在我们不仅有每科有五次重考机会(若算上每科一次补考机会则实际有十次机会),且最多的损失就是精神上和几百至上千不等的损失 。由此可见古人的驾考与我们驾考的许多内容有重合之处,虽缺少理论考试,但实践考核的难度要比我们现代人更高,为什么古代贵族那么重视"御"呢?因为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息息相关,一方面体现的是你的驾驶技术,另一方面是从中悟到的"驾驭学",作为统治者你要懂得驾驭各方,使各个政治势力达到平衡而为你所用,例如韩非子所说的法、术、势的结合就是一种政治驭术,历史就像一匹骏马,只有得当的驾驭之术才能驯服它 。当然,我们现代人的驾考更多是为了出行方便,但其实你驾车技术好也有利于你地位的提升,这就像许多公司招聘时就有一条为有驾照,再比如某女星的丈夫就是司机(不一般的司机)出身,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驾驶技术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