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美国用时7年3个月 , 苏联用时6年3个月  
英国用时4年7个月 , 法国用时8年6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  
而这背后 , 离不开一位“国之脊梁”  
他为国铸核盾 , 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却不愿被称为“氢弹之父”  
今天是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诞辰96周年  
↓↓↓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他是“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出生于1926年  
幼年时代 , 他目睹山河破碎  
经历抗日战争  
立志要科学报国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文章插图  
△于敏与父母合影  
1949年 , 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随后成为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曾评价道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文章插图  
△于敏(左一)与同学们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  
于敏被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 , 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几乎全靠自己  
于敏还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  
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 , 站在了国际前沿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文章插图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  
于敏没有任何留学经历  
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国产土专家一号”  
服从分配 , 转行!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1961年 , 钱三强告诉于敏:  
所里决定 , 让他作为副组长  
领导和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此时 , 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  
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期  
但他仍毫不犹豫地选择  
服从分配  
于敏说:“那时候中美关系非常紧张  
美国派军舰带着核武器来我们近海示威  
是可忍 , 孰不可忍  
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  
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1965年9月至12月  
年仅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  
完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  
“百日会战”  
开办系列讲座 , 分析不同的模型……  
100多个日日夜夜  
于敏常常半跪在地上  
紧紧盯着计算机吐出纸带上的数据  
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信息  
在堆积如山的纸带  
和密密麻麻的数据里  
于敏抓住了氢弹理论设计的关键  
打破了西方垄断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文章插图  
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第一亏欠的是我的爱人”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仅用了2年8个月  
有人将于敏称为“氢弹之父”  
但他却婉拒这个称呼  
“‘氢弹之父’ , 这样提不符合科学  
我一直不赞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文章插图  
为了研制氢弹 , 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多年  
夫人孙玉芹甚至一度  
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  
于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家事全由妻子打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