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简介( 二 )


2、端午节的习俗 。
(1)赛龙舟 。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2)吃粽子 。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 , 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 , 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
(4)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 , 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 , 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
(5)挂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 , 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 , 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 , 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
(6)躲端午 , 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
5、端午节由来的故事1、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
2、伍子胥名员,楚国人 ,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 , 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 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
3、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 , 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