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俗语“父母在,不远游”,下一句才是重点,老祖宗教你6字孝道
10岁挨了妈妈打,哭了!20岁挨了妈妈打,怒了!30岁挨了妈妈打,忍了!40岁挨了妈妈打,笑了!50岁挨了妈妈打,哭了……10岁因为无知而哭泣,20岁因为不解而暴怒,30岁因为知晓而隐忍,40岁因为深知而微笑,50岁因为感恩而哭泣,60、70岁在回忆中追寻曾经温柔的触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娘在,家就在。
文章插图
一曲《一壶老洒》把中国父母对儿女的关心与牵挂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又有多少儿女会体谅父母的心,俗语;娘的心在儿身上,儿的心在石板上。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母爱是那样的伟大又那样的无私!时间都去哪了,还没有好好享受就老哪。好好珍惜我们的父母吧!今天我们就聊聊,俗语“父母在,不远游”,下一句才是重点,老祖宗教你6字孝道
文章插图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孔子《论语》里面的一句话,但是还有一句是“游必有方”。这一句才是重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游必有方”到底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第一:“游必有方”指你在哪里?
我们现在都是奔波忙碌,很多人一整年回来一次甚至有的几年回来一次,这中间或许你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无论你过的好还是不好,都要让自己的父母知道你在哪里。告诉父母你在哪里,这也算得上一种孝顺,肯定有非常多的人去哪里工作估计父母有的还都不知道。没做过父母的人,肯定是无法理解父母内心深处的软弱。
【 宗教|俗语“父母在,不远游”,下一句才是重点,老祖宗教你6字孝道】
文章插图
第二:“游必有方”指你做什么?
陆树铭的一首《一壶老酒》相信非常多人听过,里面有一句歌词就是,自古忠孝两难全。很多时候逢年过节,比如我们的武警官兵、解放军、警察等等特别多的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定,舍弃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大家为了国家。这些远离父母的人,肯定不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所以那些人也会背着一个“不孝”的标签,但是他们的父母非常理解这种“远游”。他们不是“不孝”而是“大孝”,为了更多人的利益。
文章插图
第三:“游必有方”指你的生计
古代的时候都可以守着一亩三分地就饿不死,那时候国家也不提倡人们到处跑,而且交通也非常不发达。很多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家里劳作,很多人都是一直陪伴着父母,尽自己的孝道。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家中种地也不现实,自己都养不活自己,怎么去履行养活一家人,怎么让父母过好生活呢,这就是陪伴也不能算“孝顺”,因此很多人情愿或者不情愿,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走向那条可以实现孝顺的“孝道”。
最后不要把孔子的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断章取义,如果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边,而且自己有很好的经济基础,那么自己不远游的做法就是一种陪伴一种孝顺。如果自己陪在父母身边,自己经济能力非常差,还是守着“不远游”的做法,那这就是“愚孝”。
参考资料:《论语》《增广贤文》等
- 14岁女孩身高直冲175厘米,儿科医生:3样食物是“长高王”,可敞开吃
- 孩子若有这“3个特征”,多半是潜在的学霸,即使贪玩也没关系
- 宝宝眼睛有这些“特点”,长大后智商更高,你家娃中了吗?
- 孩子“阳了”不要慌,牢记:“4多喝,2多吃,做1事”,助力恢复
- “经常被抱”和“不常被抱”的孩子,长大后几个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 带“亲孙”和“外孙”,哪个到头来是一场空?过来人的话很现实
- “老大傻,老二精”,出生顺序决定孩子智商?看看心理学如何解释
- 真的有天性凉薄的孩子吗?妈妈:“等病好了,孩子也打算不要了”
- 一寸光阴一寸金|著名的劝学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原诗上一句是 蚂蚁庄园12月23日答案
- 单身宝妈在国外3年,和宝宝没有“羊”的经验分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