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解的名言( 二 )


4、当局者迷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学者元澹撰写过三十多篇《魏典》,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提出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 , 唐玄宗非常赞同,他让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上注解 。经过元澹等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任务 。此时右丞相张却提出异议,他说西汉戴圣的《礼记》用了上千年,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 , 改用魏征的修订本不是多此一举吗?玄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改变主意 。元澹为此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来表明本子要改换的观点 。其中客人先问:“《礼记》这部作品 , 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主人回答道:“戴圣编著的本子从西汉就开始用 , 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为这样魏征才重新进行整理 , 只是没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规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客人听后赞不绝口地称道:“是呀,这好像是下棋一样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走为上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 , 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 。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 。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 。”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 。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 。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 。若是赶得紧 , 我们一发入了伙 。”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 。”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 。”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 。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 。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 , 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必恭必敬便是孝 。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
7、相知恨晚
西汉时期,吴楚等七王举兵叛乱,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为大将军,还赏赐给他很多的钱财 。窦婴把皇帝赐的钱物放在走廊上,将士们路过走廊时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自己却分文不取 。战乱平定之后,窦婴被封为武其侯 , 后来还当过丞相,当时位高权重 , 许多达官贵人们都想投到他门下 , 因此阿其所好用尽所有办法巴结他 , 当时可谓门庭若市 。平定七王之乱时灌夫曾经带着数十个骑兵冲入吴王营中杀敌数十人,战功赫赫有名,灌夫平时为人刚正不阿,对阿谀奉承的事情深恶痛绝 , 但他对贫穷没有身份的人却保持着尊重 。窦太后死后窦婴的权力渐渐削弱,过去趋炎附势的那些人渐渐的开始疏远窦婴,但灌夫对窦婴的态度还是跟往常一样,两人相处时经常表示相知太晚 。灌夫后来因为窦婴没有受到势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终招到杀身之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