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导航地图 查看地图导航( 三 )


1. 搞清楚每一个导航项的定义
需要搞清楚导航项的定义是因为导航项的定义决定了你的目标界面是什么,所谓的目标界面就是导航所引导你到的哪一个分类的信息处 。
所以我们首先来整理一下导航中每个导航项的界面定义,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对导航梳理十分重要的一步 。
当问题被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导航分类之间存在有的存在流程上的关系,但是有的分类却并不属于流程,这是为什么呢?
再比如有的导航分类和导航项之间名字一样,但内容却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的疑问呢)?这都是后面我们需要去优化的地方 。
2. 搞明白用户的使用路径
保留住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做第二步,这一步我们需要搞明白用户的使用路径,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很好地给任务类产品做一级分类 。
通过基于不同角色的用户体验地图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用户操作路径,于是便可以很顺畅地得出这一套操作流程的大框架 。
基于业务中的任务链路推导出每一步的操作路径,于是我们就可以将用户的操作路径就可以提炼为一级导航 。
3. 区分一下权限
得出了一级导航,下面我需要角色的权限进行一下区分,这也是B端产品的必备属性 。
于是我们为每一个导航项进行了角色权限的梳理对应,那么一级导航中每个导航分类所对应的角色也瞬间一目了然 。
这里面多说一句,当用户用不同权限的账号登录产品时,能看到不同的内容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拥有权限设计的导航 。
4. 区分一下界面数据性质
到了这一部分对于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数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一些难度,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相同的数据来源,可以帮我们区分界面性质,而且相同的数据来源,往往会有一组相同的界面来围绕 。”
在此需要记住三个概念: 元数据: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例如一件商品、一个客户;
记录集:指定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数据集合,例如订单列表、发货列表;
关系列表:对来描述对象和对象的关系,比如你和我是好友,你和我在同一个企业微信群 。
于是我们为导航项进行数据性质的区分归类,也就是说相同数据类型的实体往往围绕着某个元数据并且包含系列的界面 。当我们这里整理完后发现,相同数据性质的实体(这里可以理解为导航项)貌似可以归类在一起,这是我们作为分类的一个依据 。
根据相同的数据性质将导航项归入应该归入的二级导航中,此时不妨和最初的版本进行对比,我们的一级二级导航相对而言已经通过改版清晰了很多 。
5. 搞明白用户的使用频次
这一步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很简单的法则:“高频次高优展示,低频次降低权重甚至隐藏” 。这是针对于二级导航中每个导航项的排布进行的设计 。
这里不妨把频次由高到低量化成为:实时关注、每天关注、每月关注、很少使用、极少使用这个几个概念,分别用五角星、三角形、矩形、圆形、菱形进行代表 。
而关于使用频次的高低甄别一般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和数据埋点的两种常用方式来进行,这里并不展开讲 。
于是我们可以将使用频次作为一列新的参考放入导航项的表格中,瞬间清晰明了 。
根据使用频次调整每个导航项的顺序 。
6. 设计合适的导航布局
这一步涉及的就是外观了,不妨回顾一下之前对于导航的三种常见布局,根据产品的操作复杂程度等综合需求,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形式成为最终形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