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争议的“长寿之乡”,无争议的长寿老人
在巴马当地,流传最广的介绍是——巴马于1991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选为第5个“世界长寿之乡”,而且是唯一长寿链条未断裂的“世界长寿之乡” 。
但近年来,有媒体提出质疑:“国际自然医学会”是一位外国人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一家私人医疗机构,并非世界权威医学机构 。
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潘奇芳说,“国际自然医学会”是否权威,他不予评说,但巴马“长寿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巴马全县有90多位百岁老人健在,每10万人口中有30多位百岁老人,这是世界认定“长寿地区”标准的近5倍 。
潘奇芳介绍,自古以来,巴马就因长寿闻名,在当地“仁寿山庄”里现存一块写着“惟仁者寿”四个大字的木制牌匾 。据考证,这是清光绪戊戌年,光绪皇帝为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百岁老人邓诚才题赐的匾牌 。清朝同治皇帝也曾两度给巴马长寿老人赐匾 。
近期,他们又从旧典籍中发现了一段记载巴马长寿现象的文字 。文字讲述一个叫罗老布的老人活了135岁,世居龙篆里三都(今巴马甲篆西山一带) 。目前,相关信息正在核实 。
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黄莉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年来,巴马100岁以上老人有所减少,但是80岁至89岁间的老人越来越多——以前全县大约有3000多人,如今超过4000人 。“目前,巴马县80岁至89岁的老人达4082人,90至99岁的老人有666人 。”黄莉说 。
巴马老人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这是不少专家、游客一直希冀破解的“谜题” 。
记者在巴马县城北社区见到104岁的陈金秀时,她正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喝药酒 。虽然年事已高,但陈金秀依旧眼不花耳不聋,还能顺利地穿针引线 。
陈金秀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已经83岁,小儿子今年72岁 。陈金秀的儿子彭宗贤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家五代同堂,母亲虽然吃了一辈子苦,但身体没什么疾病,只是在正常衰老 。
陈金秀的大孙女、今年51岁的彭凤仙谈起了一段往事,“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经常早起上山打猪草,那时她走山路非常快,我们都跟不上 。”
距陈金秀家不远,100岁的张世恩正和103岁的老伴杨林英在家门口散步,虽然步履略显蹒跚却无须借助拐杖等外力支撑 。为防止两位老人出意外,儿媳妇杨新承担起了照顾二老的重任 。“二老身体还不错,没什么疾病,睡眠也好,每天可以从晚上7点睡到第二天早上6点,胃口也好 。”杨新说 。
说起长寿原因,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分别采访了3位长寿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他们普遍的回答是“不知道,也没什么特殊的秘诀” 。彭宗贤和杨新均表示,这3位百岁老人年轻时都生活在大山里,辛苦劳作一生,家境贫寒,经常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
有学者在巴马当地考察后,把这里的长寿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充足的日照;二是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三是较高的“地磁”;四是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水;五是营养丰富的土壤 。
3位百岁老人的家人则普遍认为,巴马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简单的饮食结构以及平和的心态,是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我妈妈很少跟别人红脸,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的 。”彭宗贤说 。
培育“长寿养生经济”
昔日的巴马,“贫困”是其标签 。如今,“长寿”成为巴马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长寿旅游也越来越火爆 。潘奇芳认为,长寿经济的兴起,本质上是国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提升的标志,是人们追求更健康、更有质量生活的具体表现 。
- 长寿花叶片发软发黄是怎么回事
- 敬畏产品,尊重客户 敬畏消费者
- 排名前10的奶粉有哪些
- 手工编织制作中国结步骤
- 中国人在俄罗斯受歧视吗 俄罗斯歧视中国人吗
- 中国候鸟种类 中国常见的候鸟有哪些
- 中国插排10大品牌 世界十大排插品牌
- 中国风水古镇 重水古镇中风水廊桥长多少
- 篮球传入中国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物 篮球传入中国的时间
-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历史八大古都大排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