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 二 )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 , 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 。华胥梦 , 语出《列子·黄帝》 , 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 , 游于华胥氏之国 。其国无帅长 , 一切崇尚自然 , 没有利害冲突 。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 , 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 , 霎时灰飞烟灭 , 恍如一梦 。“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 , 更加重梦幻色彩 。词人如梦方醒 , 仔细辨认 , 春光依旧 , 然而景物全非 , 故词人两眶热泪 , 不禁潸然而下 。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 。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 , 但以情煞尾 , 也有佳篇 。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 , 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 , 丝丝入扣 , 却有溪流归海 , 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 。词的上下二阕 , 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 。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 , 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 , 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 , 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 , 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 。从全词来看 , 感情写得有起有伏 , 曲折多变 。如果说前三句写悲凉 , 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高潮 , 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 。悲喜相生 , 跌宕起伏有致 , 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 。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 , 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 , 对比现实之悲哀 。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 , 一任感情发泄 , 恣意挥写 , 哀而不伤 , 刚健深挚 , 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 , 卓然名家 , 故君故国之思 , 流溢行间句里 。”(《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 , 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
【鉴赏】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 , 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
开头两句 , 点明身在客地 , 不觉时序推移之快 , 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 。“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 。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 。“天涯海角悲凉地” , 补足“客路”二字含义 。所谓天涯 , 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 , 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 。这时的建康 , 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 , 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 , 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 , 真是一个“悲凉地” 。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 , 只能令人心酸 。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 , 月流辉 , 水精宫殿五云飞 。”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 。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 , 鳞鳞相切 , 乐声嘈杂十余里” , “灯山上彩 , 金碧相射 , 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 。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 , 对这些繁华情景 , 不作具体描绘 。“花弄影 , 月流辉’、是乐景 。“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 , 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 。“水精宫殿五云飞 。”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 。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 , 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 。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 , 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 , 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 。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 , 有人指出 , 是这首词的“词眼” 。没错 。从幻梦中醒来 , 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 , 黍离之悲涌上心头 , 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 。赤诚的爱国情怀 , 满注于字里行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