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恐婚 为什么年轻人恐婚( 三 )


作者马尔克斯将此归为婚姻的本质 。
同样地 , 在《逃离》一书中 , 婚姻也被阐释的格外真实 , 女主人公卡拉和男主人公克拉克相恋结婚后 , 一直在争吵中度过 ,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卡拉决定逃离这种生活 , 在女邻居的帮助下 , 她不告而别 , 坐上了远行的大巴车 , 可还未到终点 , 卡拉又决定折返重返婚姻 , 并过上了一种无比真实的生活:劳碌而重复的日常 , 彼此的责骂和厌弃 , 争吵、缓和再争吵 。
婚姻里 , 两个最亲密的人之间充斥着最真实的人性 , 电视剧《知否》中有一句台词 , 两人相守 , 最终靠的是最低处 。
所以 , 对婚姻的恐惧 , 或许来自于对爱情的至高幻想 , 来自于对对方“人性低洼“的害怕 , 相看两不厌毕竟时少数 , 彼此生厌才是婚姻的常态 , 很显然 , 没有人会情愿 。
婚姻成本不断增高 , 恐婚也是恐穷 。
结婚意味着生活状态的巨大改变 , 经济方面首当其冲 , 不管是哪个年代 , 结婚是需要高成本的 。
简单算一笔账 , 一个普通的家庭 , 一个普通的城市 , 一套小婚房首付40万 , 装修30万 , 婚庆婚宴20万 , 彩礼、蜜月旅行10万 , 再添置个代步车10万 , 保守估计 , 一个普通人迈进婚姻大门的成本就得百万以上 。
当然 , 若是在一二线城市 , 这个成本将高出两倍不止 , 一个普通人结一次婚 , 可以轻轻松松花掉两代人的积蓄 。
当然 , 婚姻的成本远不止此 , 还有更隐形的、难以度量的方面 , 婚后的生活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转变为经济上的相互扶持 , 更不必说养儿育女、赡养孝亲、人情往来之类的成本 。
恐婚 , 也是在“恐穷” , 有人因为买房买车、天价彩礼的“婚姻入场券”头疼 , 有人害怕自己“婚后复贫” 。
中山大学王樱洁团队搜集数据后发现 , 中国青年结婚年龄的推迟 , 和结婚成本的升高有很大的关系 , 并且对城市的影响比农村更大 。
婚姻中的鸡毛蒜皮 , 让人应付不来 。
在《一地鸡毛》里知识分子小林和他老婆的婚后生活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 柴米油盐 , 鸡毛蒜皮 , 总是乱糟糟的 , 没完没了 。
书里有一句大概直戳恐婚族的痛点:一天的生活起于豆腐 , 终于豆腐 , 天天围着豆腐转 , 人也跟着‘馊’了 。
比起大风大浪 , 婚姻里琐碎的日常就像是温水煮青蛙 , 把人的生活热情耗光 。
朋友说 , 她不想被婚姻逼成一个成天毫无激情 , 喋喋不休的市井怨妇 。
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 , 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 徐峥扮演的男主和妻子结婚多年 , 他了解妻子的一举一动 , 甚至穿什么衣服 , 晚餐吃什么:
她正在做饭 , 一样的炸酱面 , 一样无聊的电视剧 。
在某个一如往常的傍晚 , 他看着妻子吃着饭 , 平静地提出了离婚 。妻子先是一愣 , 随后同样冷静的追问理由:
“你外面有人了?”
“没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