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点火 84消毒液火了( 二 )


经北京市专家委员会鉴定 , 消毒液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那一年正是1984年 , 地坛医院药剂科刘志德主任提议将消毒液命名为“84”消毒液 。
图为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给金耀光的奖状
此后 , 金耀光等在《健康报》等发出技术转让广告 , 很快就有37家企业购买了“84”消毒液生产技术 , 地坛医院因此获利颇丰 。至今 , 全国有上千家企业生产84消毒液 。
值得一提的是 , 虽然技术转让了 , 但是84消毒液名称归属一直悬而未决 , 并一度引发官司——
1996年 , 江苏爱特福药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在消毒液上注册“84”商标 , 一年后被驳回 。1999年 , 北京地坛医院出资设立的龙安公司也向商标局申请在消毒液上注册“龙安84”商标 , 同样被驳回 。2000年后 , 爱特福保健品公司和地坛医院都提起诉讼 , 争夺84消毒液名称归属权 。
事情最终惊动了最高人民法院 。2003年3月 , 最高人民法院就84消毒液名称归属一案作出最终的判决 , 认定84消毒液是同类消毒液产品的通用名称 , 北京地坛医院与江苏爱特福药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均可以使用 。至此 , 争议多年的84消毒液名称归属 , 终于有了定论 。
2上海甲肝 , 84消毒液一战成名
不少人或许还记得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甲肝、乙肝疫情 , 尤其是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 , 由受污染的毛蚶引发 , 造成了30万人感染 。
84消毒液问世没几年 , 便遇到上海甲肝爆发 。
那时候 , 动物性的蛋白质数量少、价格贵 , 而只要六毛钱到八毛钱一斤的毛蚶成为很受市民欢迎的美食 。
毛蚶是生长在河口和海湾泥沙中的贝类生物 。上海市民习惯用开水对毛蚶简单地泡烫一下就拌着吃 。这种吃法看起来很新鲜 , 味道也不错 , 但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 。当遇到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 , 传染风险剧烈增加 。
1988年 , 上海最初每天发现甲肝病人两三百人 , 再往后数量越来越多 , 每天上千人 , 最严重的时候 , 每天确诊一万多个病例 。
当时 , 大部分人不清楚甲肝的传染途径 , 陷入了恐慌 , 有的走路都不敢碰楼梯扶手 。
于是 , 问世仅仅4年的84消毒液 , 派上了用场 。在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后 , 加之必要的隔离措施 , 当年3月甲肝传染被有效阻断 , 也没有出现社会上担忧的第二波疫情 。
84消毒液从此一战成名 , 成为公共场所及家庭必备的消毒产品 。至今 , 大部分上海人家里都有一瓶84消毒液 , 这些习惯被认为是那年甲肝的“后遗症” 。
图为84消毒液生产线图源:新华网
3次氯酸钠 , 专注消毒两百年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 , 浓度为5.5~6.5% 。次氯酸钠是将氯气通入碱液制造而成 。
作为一种强电解质 , 次氯酸钠在水中首先电离生成次氯酸根离子(ClO-) 。次氯酸根离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 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和病毒外壳发生氧化还原作用 , 使病菌裂解 , 或直接作用于细菌体内的酶 , 使细菌死亡 。此外 , 氯离子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 , 导致其丧失活性而死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