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公里之上,天宫课堂开讲(科技自立自强·天宫课堂)( 二 )


王亚平勉励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 , 含苞待放 , 未来是你们的 , 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这广袤的宇宙中绽放 。 ”
接下来是“太空欢乐球” 。 王亚平往水膜里不断加水 , 利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 , 做出一个在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 。 随后她注入蓝色颜料 , 放入半片普通的维生素泡腾片 。 瞬间 , 水球变成了蓝色 。 气泡不断产生 , 但并没有离开水球 。
“为什么气泡没有离开水球呢?”王亚平说 , 这是因为 , 在失重环境中浮力消失 , 气泡不再上浮 , 而是相互挤压 。
王亚平说:“这个蓝色的小球像不像我们的地球?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 , 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 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 将来中国人的脚步会踏入月球、火星和更远的深空 。 ”
天地互动
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想
【镜头三】
“我们能发电子邮件给你们吗?”地面分课堂的同学提问 。
“我们目前在核心舱可以和地面发邮件 , 也可以 。 平时我们可以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 , 还可以看电视 , 频道非常丰富 。 周末休息的时候 , 还可以和家人双向通话 。 不过 , 目前我们与地面的邮件通信需要特殊处理 , 还暂时收不到同学们发来的邮件 。 不过大家有什么想法 , 都可以在网上给我们留言 , 也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叶光富回答 。
太空实验让人意犹未尽 , 天地之间继续着精彩互动 。
“在空间站里 ,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怎么循环的呢?”广西地面分课堂的同学问 。
叶光富回答 , 空间站利用电解制氧子系统产生氧气 , 二氧化碳去除系统去除二氧化碳 。 后续还会配备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 , 它可以将电解制氧产生的氢气和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水 。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空间站的物资循环能力啦 。 ”
不知不觉中 , “太空教师”们要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说再见了 。 每位航天员都为同学们送上一句太空寄语——
“同学们 , 太空科技 , 奥秘无穷 , 未来属于你们!”翟志刚说 。
“星空浩瀚无比 , 探索永无止境 , 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 , 向无尽的宇宙远航 。 ”这是叶光富的祝愿 。
“飞天梦永不失重 , 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 , 期待下次再见 。 ”王亚平说 。
神奇的“天宫课堂” , 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
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六年级学生徐楷祺说:“‘天宫课堂’让我了解了空间站的结构 , 还跟着航天员参观了空间站 , 知道航天员在空间站干什么 。 原来航天知识如此有趣!”
北京市清华附中科技办公室主任谭洪政老师说:“期待同学们在后续能够提出更有想象力的问题 , 设计出极具创造力的实验 , 希望未来我们的实验方案能够进入天宫 。 ”(采访人员 余建斌 冯华)
《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0日第12版)
【400公里之上,天宫课堂开讲(科技自立自强·天宫课堂)】责编:秦雅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