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深度解读:为啥都以物理实验为主?( 三 )


再一次太空授课 , 有哪些变化?
中继卫星让太空“网课”不卡顿
太空授课的完成 , 天地互动的实现 , 背后是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 。 闻新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空间站需要精心设计数据通信系统 , 空间站环绕地球时经过每一地区上空时间都不会太长 , 数据传输环境是实时变化的 , 而数据传输量又很大 。 因此既需要长距离移动无线通信,也需要短距离移动无线通信 , 这样才能把空间站和地面通信系统连接起来 。
在空间站的航天员 , 也是靠着这一系统与地面上的家人和科研人员互动 。 在空间站经过所在国家上空时可以直接与之通信 , 不在所在国家上空时可以通过中继通信卫星转发 。 “当然 , 地面一定要有一套接收天线 。 航天员可通过通信系统与地面的家人朋友联系 , 这可以减轻空间站的封闭环境对航天员心理的负面影响 。 ”闻新补充道 。
太空实验为啥更倾向于物理实验?
【“天宫课堂”深度解读:为啥都以物理实验为主?】不少读者看完太空授课可能会有疑惑 , 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都可以在太空进行 。 为什么太空实验会更加倾向于物理实验?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 ,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 , 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
“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还做过昆虫实验 。 ”闻新教授补充 , 许多带有翅膀的昆虫经常被航天员带入太空 , 但它们的表现却大多不尽如人意 。 例如蝴蝶会胡乱地撞到空间站里的栏杆上 , 蜜蜂会在笼子里不停地翻滚却始终无法飞行 。 “这些昆虫中也不乏优秀的 , 飞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它成功地适应了太空中的失重状态 , 能够毫不费力地从一个地方飘浮到另一个地方 。 ”闻新说 。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在太空中做实验?
专家告诉采访人员 , 空间站寿命长、空间大的特点也为建立未来的空间工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材料加工与生产是空间站的一个重要应用 。 航天员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等环境条件 , 可以进行高纯度药品的空间生产 , 提炼无缺陷晶体和制造无泡沫合金等 。 在微重力环境下 , 液体中密度不同的成分不会发生沉淀和对流 , 采用电泳技术 , 可达到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反应成本的效果 , 如空间站制药速度是地球上的几百倍 , 砷化镓的生产成本仅为地球的1% 。
此外 ,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实验其实还注意到了对比性 。 如“水膜张力实验”其实2013年王亚平太空授课已经做过 , 在神舟十号上进行的实验 , 在中国空间站再做一次 , 可以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两者的不同 。
链接:航天员“胖了”?那只是“太空月亮脸”
在神十三乘组刚刚入驻空间站的一段时间 , 细心的读者发现 , 航天员们似乎“胖了” 。 而在9日的“天宫课堂”中 , 航天员们好像又迅速“瘦了身” 。
闻新教授介绍 , 这不是“胖” , 只是“太空月亮脸” 。 “人在失重的状态下和在地面时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 , 身体的一些细节和特征会发生一些变化 。 ”闻新说 , 在刚进人太空的几个小时内 , 会出现“月球脸”的症状 。 由于缺乏重力 , 身体内的大量血液会涌人头部 。 这种失重状态下的血液上涌 , 会引起头部血压变大 , 让人头昏脑涨 。 在太空里的前几天 , 脸部会变得十分臃肿 , 直到身体适应了太空里的微重力环境 。 一般经过四天以后 , 脸部就会恢复正常 , 然后就可以更舒适地享受太空旅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