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话就紧张是怎么回事( 二 )


认知行为流派,同样认为社交恐惧症,根源可能来自于过去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又称为导火索或者板机事件,是这种事件导致了来访者功能失调性的想法,从而导致了社交障碍 。认知行为流派,认为社交恐惧症,可以使用替代一闪念,自动想法来逐步改善,同时也认为,社交障碍会随着社交功能的退化而逐渐严重,故而认知行为疗法流派中,提出认知排演和社交功能培养,两种方法来提高来访者的社交能力 。
认知排演,认知治疗干预中,尤其是对一些无法实现的付诸行动的人际互动,可以通过认知排演技术先在意象实行排演,它是一种准备状态,是一种心理操练,同样能够产生效果,为实施现实调整打好基础 。
而在进入社交状态之前,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使自己的紧张心理得到缓解 。
社交恐惧的来访者需对其在社交技巧方面提供训练,避免直接介入方法后导致问题而失败,
自体心理学认为,社交障碍的来访者缺乏理想化客体,从而导致其自卑,懦弱,充斥不安全感和混乱感,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需要社会资源辅助,心理咨询师充当其理想化客体,为其构筑安全感,从而使之自我向好的方面发展 。
目前来说,对于社交恐惧症认知疗法,效果会好一些 。
在这里我说一个故事,曾经我一个天津的朋友,他弟弟已经22岁了,说话的时候非常紧张 。你能看出来他非常想和你说话,但是就是不敢张嘴 。我了解到他在7、8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爸爸离开了自己 。这让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的家里不一样,同时,别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以不愿意开口说话 。后来,上高中的时候,他宿舍里面有一个室友是结巴,好像被影响了一下,他自己慢慢变得有一点结巴,他就更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到了要工作面试的时候,更容易沉默 。当然最后他通过训练找到了工作,现在也能够和自己的同事、朋友沟通融洽 。
这个训练是什么呢?
其实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和他人交流容易感到紧张 。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来说,他可能天生是一个内向型人格 。所以,喜欢安静,不喜欢与人交流,一遇到社交场合就紧张 。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长大 。如果老人是从外地过来带孩子的,他本身也无法与外界的环境进行沟通,那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他可能就只有少数几个家庭成员能进行对话,而没有和外界交流的机会 。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言语的词汇以及频率较少 。同时家庭也是一个人学习社交的前站,在这里没有学好,那么在社会当中他更加会感到困难和无助 。
如果孩子的社会资源多,他需要不断的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例如经常带孩子出去走亲戚,让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交流,他面对这样的场景就会提起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果一个社会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比较少,例如留守儿童,他们没有这个需求去和他人进行沟通,那么他们的交流也会感到困难 。
这个情况要怎么改变呢?
第一,不断的训练自己和他人接触的机会 。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开头提起的弟弟,后来他就是每天晚上和姐姐一起到广场上去和人搭讪 。姐姐要求他,你要和五个人进行搭讪,哪怕一句话也行 。完不成,你就不能回家 。所以他慢慢的就开始和陌生人迅速的进行沟通 。这样很大的缓解了自己的这种紧张和焦虑感,因为他发现,其实我说话的时候,别人没有那么在乎 。别人更多的在乎的是我言语里面的信息,而不是我的表现 。
第二,是寻求心理咨询师探索自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