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纪录片如何破圈,纪录片《走出荣耀》研讨会在沪举办( 二 )


同样认为体育发展特别需要宣传的还有项目总策划、原国家男排主教练沈富麟 , 他说:“我们总是看到运动员的荣耀 , 看到他们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 , 但备战的过程 , 没有鲜花 , 没有掌声 , 只有艰辛和付出 , 这些很多人并不了解 。 这个片子把这些艰辛的历程呈现给观众 , 对我们整个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 ”
《走出荣耀》不仅展现专业运动员通往胜利的道路 , 还让人看到很多普通体育爱好者身上“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
比如片中关于上海马拉松比赛的部分 , 摄制组通过跟随拍摄的方式 , 从跑步者的第一视角 , 记录了三位上海马拉松跑者 , 在开赛前半年的训练和生活 , 以及比赛当天的参赛全过程 , 这种拍摄形式也是在体育题材上的首次尝试 。
在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强荧看来 , 《走出荣耀》的成功是生逢其时的 , 主要在于《走出荣耀》主创者拥有面向奥运的国际视野 , 能够坚持五年拍摄不辍 , 注重人物选题传承创新 , 重视多元资本的支持 , 做到传播上的跨界融合 。 强荧还建议纪录片团队要高度重视五年来一千多小时的拍摄素材的转换问题 , 不断精心开发衍生产品 。
“B站现在有一个弹幕经常出现 , ‘DNA动了’ , 看到曾经的音乐或者父辈的文化记忆 , 我们自己突然间有一种文化共鸣 , DNA跟着动了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宜认为 , 坚持文化核心的共情和共鸣 , 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破圈的要素 。 此外 , 纪录片创作的未来视角是来自于长期耕耘 , 在短频快的新媒体时代 , 要求创作付出的更多是专业性的努力 , 更多对于媒体规律性的把握 。 他也建议 , 在影像美学的表达上 , 如果率先去探索一种基于竖屏的影像 , 纪录片可能会走得更远 。
从以前的《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 , 到如今的《夺冠》《攀登者》……一系列精彩的体育影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长 。
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认为 , 通过纪录片镜头 , 看到运动员也是普通人 , 怎样面对他们所热爱的运动 。 从这种角度去分享体育精神 , 传播体育文化 , 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路径 。
“1852年 , 中国上海诞生了第一个划船俱乐部 , 划船运动最早就是从上海进入中国 。 上海有很多体育、历史、文化的遗存 , 2021年 , 上海成功在苏州河上举办了第一届赛艇公开赛 , 全网传播到了2780万 , ”徐彬强调说 , “从纪录片选择视角和选择题材方面 , 上海体育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故事 。 ”
会上 , 主创透露 , 在明年冬奥会期间 , 《走出荣耀》的精选部分内容将在东方卫视纪录片时段播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